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起于社区兴于应用,加密货币的加冕之路没有捷径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02-11 11:25:03

题记:本文为《社区三部曲》之三,一篇和二篇的链接分分别如下:

【第一篇(上)】区块链社区的宿命(上):从现实组织到数字社群

【第一篇(下)】区块链社区的宿命(下):十字路口的命运转折点

【第二篇】当比特币每个月结算一次会怎样?

现在开始第三篇正文。

放假期间闲来无事,随便翻阅各种区块链新闻,偶然看到两条颇为诡异的新闻组合——其中前一条主要是在区块链的“三点钟”社群一周年(2月11日)之际,讲述币圈各个社区逐渐陷入沉寂的故事,而后一条则是某机构值辞旧迎新之际,奔放地预测加密货币将会在2019年被大规模使用。一暗一明交相辉映,让笔者觉得无比魔幻。因为这两条新闻本质上其实是相互矛盾的。估计发这条新闻的小编自己都不相信,一个悲报频传的行业,其衍生品怎么突然就能替代树大根深的法定货币体系了?这种预测的滑稽程度,大概相当于一个建筑公司连最基本的打地基技术都没掌握,结果却把年度目标设定为了要盖一座摩天大楼一样。

客观的说,现在的加密货币在支付市场上的表现,确实就给人这样一种悬在半空中的感觉。虽然其拥护者无时无刻不在高举“打倒法定货币”的flag,但说实在话,这样光说不做的举动,除了引起旁观者的反弹之外没有任何效果。因为目前的加密货币并没有像法定货币那样的基础。而其拥趸者似乎也没有理解,包括货币在内的任何共识,都不是光凭喊能喊得出来的,举个例子:在环保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积极宣传之下,控制碳排放似乎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成了一个所谓的共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很多碳排放大国虽然表面上答应着如何如何,实际上还是以经济发展优先,毕竟真金白银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加密货币也是一样,在缺乏真正利益支撑的情况下,就算其支持者声音再大,也没有人会真正的用这种货币去进行交易。毕竟,如果声音大有用的话,那驴早就统治全世界了。

2

那么,支撑着加密货币的基础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今天的《社区三部曲》第三部分里。

一、加密货币的价值支撑:数字经济的活跃度
要了解加密货币未来将被如何赋予价值,我们就要先大致了解一下它的前辈——也就是中心化法定货币的相关原理(好吧,虽然笔者曾经说过“区块链若是想要创造历史,就不能总拿过去说事”这样的话,但某些基本规律还是要遵守的,起码不能无视地心引力)。众所周知,一个国家法定货币的发行增长速度,是要和本国的经济活动增速相对匹配的,毕竟所谓的经济活动实质上就是各种物资与服务的交易,而交易量的增加往往就伴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就算有些时候货币的增速会比经济活动的增速快上那么一两步,也是当局在充分考虑到包括人口结构在内的经济潜力之后所作出的决策,比如说中美两国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货币放水政策,总体看来也不是太离谱。但如果一个经济体在现在与未来都不太可能有太高经济增速的情况下,却为了逞一时之快、而毫无节制地去发放货币的话,那就会造成很悲催的后果了,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就是典型的反面案例。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处于宏观层面上的货币是否有价值,很大程度上是要取决于这个经济体内、中观层面上各行各业的运行情况。像去年年初委内瑞拉“石油币”刚推出的时候,很多人凭直觉觉得这是一个垃圾币、其实并不完全是“墙倒众人推”的跟风行为。尽管他们可能并不了解太多的货币知识,但是他们仍然已经从新闻中能够得知,委内瑞拉在现在的国际贸易体系中,已经无法提供任何有竞争力的合法产品和服务,而国内的相关商业与交易活动也已经变得非常衰弱,在这种财税收入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政府滥发货币其实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基于这样一个经济体的货币,自然也不会有太大价值。

3

话说到这一步,加密货币给人所带来的不踏实感,其根源已有迹可循——那就是目前并没有围绕着这些币所展开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换成大白话说就是——你这币能拿来干啥?而答案众所周知:目前什么也不能做。老实讲,如果仅仅看这一点,目前的加密货币和委内瑞拉的法币都是没有太大使用价值的。只不过人们对委内瑞拉这一经济体的前景高度看空,而对去中心化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未来高度看好,所以二者之间才有了这种正反两极的命运差别。从这点上来看,现在看来没有太多交集的加密货币和Dapp,其实是存在着非常草蛇灰线,却又十分重要的紧密联系的。正如笔者在《当区块链遇上货币(下)——区块链货币崛起?》一文中所提到的一样,如果去中心化货币没有围绕着区块链技术所展开的一系列数字经济活动所支撑的话,那它的价格不要说上升,就连保持一个基本的支撑、恐怕都很困难。

二、数字经济的切入点:小众产品的社区化交易

事实上,对于这一点,很多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们都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始终希望能够营造一个以加密货币为支付介质的经济体系、比如说有些项目方推出的、用加密货币可以兑换一些日常用品的活动。但是问题在于:他们送的那些商品——什么浴巾、不锈钢盆、蓝牙耳机等等,随随便便在日常超市或者是线上电商平台里就能买得到,那为什么还要费老大的力气用加密货币来支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与现实商品锚定的、意图冲击现有物资交易体系的加密货币流通模式,总体来看都是非常凋敝的,交易量屈指可数。毕竟没有人愿意放着大路不过,而去走独木桥。

从这点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如果加密货币想要从数字经济的活跃中获得价值,那它的锚定物,就不能是已经高度成熟的现有物资的流通体系,而是要瞄准新的商品与服务。简而言之:在存量市场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现在的加密货币应该把自己的未来战场投向增量市场,而不是死钻牛角尖。但是问题在于,在物质已经高度充裕的现代社会,还有哪些物资与服务的支付领域是没有完全被法定货币所占领的?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按照马斯洛需求体系,在温饱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类的生活需求将会从基础物资升华到身心健康层面,也就是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近年来各种文体娱相关概念的崛起,就是这一变迁的直接体现之一。而与此相关的数字产品,很有可能将会成为加密货币未来切入交易环节的关键所在。

图:马斯洛需求体系与其配套的相关产业服务

 5

说到这里就要提及一个问题,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目前社会上的各种数字产品并不匮乏,而其支付渠道也已经被法定货币所承包,但却普遍面临着一个问题:他们主要满足的是大众的需求,而缺乏对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考量。比如说很多爆款的音乐与电影,口碑都是毁誉参半,可以说有多少人夸赞它们,就有多少人批评它们。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虽然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但却没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个中理由也非常简单——对于这些数字产品的制作与发行公司来说,它们身为颗粒度比较大的、动辄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商业组织,仅仅依靠小众市场是没法养家糊口的,必须杀入大众市场中才能谋得一份羹。至于那些长尾需求,由于体量过小,只能抛弃。由此来看,在大众化数字产品已经被法定货币给占领的情况下,满足长尾需求的小众化数字产品,是目前加密货币最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支付领域。事实上,虽然说“长尾”、“小众”这种词往往给人一种没什么太大赚头的感觉,但如果把它们聚拢起来,也是比较可观的一个市场空间,毕竟很多时候所谓的“大众”,其实能覆盖到目标群体的1/3或1/4,就已经比较不错了。

那么,在小众数字产品的交易上,加密货币的优势体现在哪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可能性,就是其结算的成本较低。这一点对于相关的经营主体来说是比较重要的。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那些专注于满足长尾需求的数字产品,由于不足以支撑起大公司的运营,因此往往是由同样颗粒度比较小的区块链社群来完成,而这个所谓的社群,它其实就是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所介绍过多次的、那种非常松散的数字化组织,其内部可能只有一名作为主心骨的、负责设计与执行创意的人员,其他人都只不过是拿钱办事的外围个体而已,在作出了自己相应的贡献之后,通过反馈周期超短的智能合约立刻就可以拿到报酬。进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压到最低,让自己可以专注在主要的业务之上。

但是,这些小型的松散社群往往会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它们没有比较充足的现金储备,财务的风险抵抗能力很低。比如某些付费的知识IP等,这就需要他们的资金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保障,比如说回款速度快且数量足等。这一点如果走法定货币渠道,有些时候是不能满足的——因为法币“付款-交货”的智能合约是掌握在中心化平台手中,而只要有这个中介的存在,那就一定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结算周期较慢,二是收入被平台拿大头。而只有走加密货币渠道、利用去中心化的“付款-交货”智能合约,才有可能让这些小众的社群及时且足量的拿到自己的收入,进而形成闭环,令其继续生产出有价值的数字化产品。

三、总结与反思:加密货币的加冕之路没有捷径

至此,加密货币被赋予价值的步骤已经很明显:首先,在微观层面,现有的社会组织首先要在原有的公司制度之外、发展出一些比较有自由倾向、但财务风险抵抗能力又比较弱的个体,或者称之为“区块链社群”;其次,在中观层面,这些区块链社群的存在,将会把很多B2C式的中心化行业、转化为C2C式的去中心化行业,通过输出自己个性化的、难以被替代的服务,进而获得结算快、且能够全额到账的加密货币;最后,在宏观层面,加密货币通过与上述产品与服务挂钩,最终产生自己的价值,就好像美元与石油挂钩之后,从“黄金美元”转型为“石油美元”,进而维持了自己国际货币的价值一样。也就是说,加密货币被赋能的这个过程,是一个从微观、中观、再到宏观的,自下而上过程。只有在这样的、类似于盖建筑的步步为营之下,加密货币才可能有比较牢固的根基。

图:未来去中心化经济的三层架构

4

实际上,当我们纵观法定货币的历史便不难发现,它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一个“微观组织→中观行业→宏观经济”的过程。比如说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劳动分工,它就是在微观层面拆散了原有的部落组织之后,形成了中观层面的诸多细分垂直行业,最后凭借人们对政府的信赖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才在宏观层面产生了现在人们所熟悉的主权信用货币。然而,在当下的区块链行业中,人们往往只盯着中观行业对于货币的影响,却忽视了中观行业层的变化是与微观社会组织层的变化息息相关的,这也是他们始终找不准加密货币切入交易环节的重要原因。

从这点来看,对微观层面上社会组织的研究,其实是区块链技术落地与加密货币价值赋予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环,这也是笔者为什么会在“社区组织”这一币圈比较边缘的主题上、花掉整整《三部曲》篇幅的原因,换句话说,虽然人们现在总爱说“区块链的唯一应用是币”,但事实上,一个合格的、可用性强的加密货币,是区块链在社区与应用都落地之后、发展到极为成熟阶段的终极产品。这中间所要经历的过程,说是千难万难都毫不为过。然而遗憾的是,大概是由于前两年区块链行业的泡沫过大的缘故,这个行业的部分从业者产生了一种“躺赢”的思想,把传统的金融和货币机构想象得腐朽不堪、一触即溃,大大低估了改造原有经济体系的难度,一方面惊动了原有的既得利益者,另一方面也麻痹了自己的神经,结果接踵而来的就是区块链行业在2018年的凄惨败绩,最终在自己碰得头破血流之余,也领悟到了那个略显老套却又真切无比的道理: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漂浮在天上的空中花园,所有的成就都是要建立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根基之上,就算是一度号称“史上最大风口”的区块链,也不会例外。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你可能感兴趣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