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通证经济:构筑通证系统的根基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03-10 09:15:02

今年以来,“通证经济”一词变得越发流行。所谓“通证经济”,即Token Economy,是指以通证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其具体表现为包含通证产生、流通、回购、激励的经济模型。关于“通证经济”的详细定义,稍后我们会再做探讨。在此之前,我们先来厘清一个争论:什么叫Token?

01

代币在左,通证在右 

在并不悠长的计算机教学史上,Token普遍被翻译为“令牌”(也有“标记”“符号”一说)。大多数情况下,“令牌”代表了有限时间内的权力或者身份。以太坊及其推行的ERC 20标准的成功打通了Token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把Token的概念从纯粹的数字化符号扩展为基于个人或组织信用背书的权益和价值符号,并带动了一波1CO热潮,将代币(Token)一词推向人们眼前。

年初以来,“通证(Token)”的说法在媒体和论坛中使用越发广泛。“通证”一词,源于元道先生与CSDN副总裁孟岩在2017年年底的一次对话,意为“可流通的加密数字权益证明”。 引用孟岩先生的话说:“货币即权力,货币即政治,货币权力必须属于国家。所以token 代什么都容易,就是代货币难”。如此一来,“通证”倒有些根正苗红的味道了。

然而,就现阶段而言,不管是“代币”还是“通证”,本质上均难逃非法集资之嫌。更有直言者指出:“代币”之于“通证”,犹如“传销”之于“直销”。Token和Coin本身所具备的价值、流通和支付属性,就是一种对现有货币的冲突。因此,把Token称之为“币”倒也不无道理。至于“代”是“替代”还是“取代”,争论本身意义不大。比如在强主权国家中,代币或者加密货币最终都难以取代主权法币;而在某些弱主权国家,代币或者加密货币已经表现出取代通胀法币的迹象。

我更喜欢“代币”这一富有朋克色彩的名称,相比起“货币”的“政治论”,“代币”的“币”更像是一种平等的权力。当然,随着“通证”说法的普及(尤其是在正式场合的普及),未来“代币”一词也许仅限于在固守“浪漫”一隅的圈子内流行。鉴于本文多次引用以元道先生为首的“通证派”的言论及材料,为尽可能保留原话精髓,全篇论述皆以“通证”为主。

02

通证存在的意义

通证经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需要通证?

尽管通证具有类似于货币的属性,但其意义绝不在于成为货币,如果非要扯到货币,那一定是Coin们(比如Bitcoin,Litecoin等)要做的事情,而Token存在的意义是作为整个去中心化体系或者共享经济体系的润滑剂。

怎么说?如果没有内在的经济激励体系,那么去中心化网络的维护和运营只能局限在一小部分充满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者中,而无法普及大众。同样,如果缺乏内在的惩罚机制,那么去中心化网络将走向“军阀混战”的结局,最终要么分崩离析,要么一统天下。

此外,通证是由密码学保障的,其存在、其真实性是可验证的,公开可见的。也就是说,通证本身是一种内含价值的信任依托,通证流通带动了信任传递。当然,通证还可以做回“老本行”,发挥“令牌”流转的作用。 

03

什么是“通证经济”

关于“token economy”的原始定义,维基百科词条这样定义道:“Token economy是基于目标行为的系统强化的应变管理体系,其增强物是可以交换成其它增强物的符号或token。Token economy基于操作制约以及行为经济学的原理……”。简而言之,token economy就是通过使用token来强化/矫正行为的体系。

维基百科指出,“19世纪早期,早在人们对操作制约理论有所了解之前,学校和监狱中就已经出现有类似token economy的试验。 在这些体系中,参与者可以赚取积分并兑换许多不同的物品和特权”。

但是,早期的token economy多试验于医院及精神病院的病患治疗,时间很长,而保险公司及政府政策对医药额度的一再缩减最终导致这场最早的token economy难以持续。由此可见,由中心化个体发行的token所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并不足以维护系统(不管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的长远发展。

如果追溯到今天,从最早的1998年beenz.com团队打造的beenz电子货币,到如今各大购物网站、论坛的积分奖赏,都算是token economy的应用者。

那为什么这些token远没有达到“爆炸性颠覆”的效果呢?原因是:这些token无一例外地无法摆脱对中心化服务器的依赖,一旦中心化服务器被攻破,那么这些所谓的电子货币将大量贬值。此外,不透明、不公开以及不限量通胀的token也使用户的信任期望大大降低。token的弱流通性把用户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合作圈子,不同产品的token间缺少无缝兑换,这些问题都大大削减了token的魅力。

因此,现代“通证经济”的前提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开透明、强流通性。去中心化保证了通证系统的稳定性;不可篡改和公开透明保证了通证系统的可信度,这三者已经可以由区块链实现。后者保证了通证的价值,区块链生态对于各类通证的需求以及为通证提供的兑换机制将打通通证之间的隔阂,成为一张高速互联的“通证网”。

至于将通证应用于社会管理之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平民是否拥有投票权,平民能否加入?或者说,对于平民而言,这个平台是否足够公正透明?如果只是单纯将通证作为糖果来奖励或者作为个人信用的符号,那么现有的信用体系已经做的很好了。

再者,将通证纳入大众社会管理真正效用有待考证。比如上述在医患领域应用token economy的过程中,尽管疗效极佳,但也遭到了大量成年人的反对,并产生了一系列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这也是token economy应用在20世纪70年代末走上顶峰,并在80年代一度销声匿迹的原因。

通证经济的本质是共享经济。这种共享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他人而言,用户可以共享一切其认为有价值(或者市场有需求)的东西——比如带宽、内存、时间以及林林总总的实物——来赚取所需的东西(比如通证、金钱或者其它物品)。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用户在家里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共享自己的闲置带宽、旧手机、旧电脑的内存,一边数钱(bi)。第二,用户可以打包自己的资产或者良好信用来发放通证,这种模式相比传统的p2p更加安全。当然,这里面涉及到诸多法律、监管及道德问题亟待解决。总而言之,通证的便利性与强流通性为流转闲置资源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现有的共享经济模式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

04

如何设计通证经济系统?

通证经济系统模型应包含:产生、流通、回购、激励(奖惩)四个基本环节。用孟岩先生的话说,是“四次分配”,即零次分配、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

  1. 零次分配是指,通证应当如何创造,创造之后按什么原则分配给最初的持有者?
  2. 一次分配是指,在通证的使用和交换场景下,按照什么原则分配?
  3. 二次分配是指,若经济体内存在治理机构,该治理机构以何种方式获取和管理多大规模的资产,按照什么原则、以什么方式分配和回购资产,该治理机构如何运作、如何解决争议?
  4. 三次分配是指,个人应当按照怎样的道德原则、以什么方式进行捐赠、馈赠和打赏?

基于此四次分配,还要进一步考虑“币值逻辑与经济增长逻辑如何相互配合,推动经济体螺旋上升,持续繁荣”。

后记

如果代币能够威胁到主权货币,那么为什么欧美日韩等众多国家不将其扼杀于摇篮,反而争相为加密货币建立监管和治理框架?

孟岩先生一语道破天机:“美国人看得很清楚,区块链的本质就是金融,他们设计的是金融基础。他把这个金融基础设计完了,底下的技术,随便你们去做,但是你上面的制度要按照我的规则来……金融的制度设计不在上层,也不在下层,而是在中间层。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就会出现你这个银行自己的业务系统爱用谁用谁,我不管,但是,对不起,要遵循我的货币互换协议、清算协议等等……”

即使未来通证,或者说代币,越来越普遍,那么这种颠覆也不过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结果。这就好比现今世界上有超过170种货币,但是广泛使用的不过二三十种,而能够扮演通用货币角色的也不过5种。随着通证化浪潮的推进,稳定币也必将成为世界大国争夺的制高点。

今天的我们走在路上,朋友们相互寒暄时总爱嗑唠:你今天吃了吗?也许再过十年八年,朋友们在路上碰见再次寒暄,会念叨:你今天“通”了吗?

【本文版权属于Unitimes,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Unitimes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合作或授权请联系contact@unitimes.media 或添加微信: unitimes2017】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