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对央行研究发行区块链数字货币的一点思考及建议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7-06-20 12:35:00

自2013年之后我便停止了在数字货币圈内的写作工作了,但是从没有停止过观察和思考,我一直在想完美的区块链数字货币应该是什么样的,多年后,在看到央行仍然谨慎地选择数字货币的技术方式时,觉得有责任给央行一些合理化建议,这里只做宏观建议,不提具体如解决分叉问题,解决51%攻击问题等具体技术问题的建议。

centralbank

一是正视比特币的缺点。比特币作为可靠性极高的账本作用和支付作用几乎人人皆知,所有舆论几乎一边倒的赞美这堪称完美的设计。然作为最早一批接触比特币的网友,作为曾经在多个数字货币网站设专栏的网友来说,我仍然需要将我对于比特币的缺点告知大家,防止互联网时代“郁金香泡沫”再次出现(虽然我不认为比特币是郁金香泡沫,但请大家耐心看完我的思考),希望大家拍砖的同时能引起思考。比特币的缺点其实也是其优点的反面—和黄金一样限量,但大家应该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后,“美金”最终变成“美元”也正是因为黄金的稀缺性以及其黄金特殊的“货币属性”对于“弱通胀”健康经济发展的制约,黄金的属性对于货币来说并不实用,且比特币并不是不会丢失的货币,当比特币所有人遗忘或者因意外导致一个地址失去了所有人,此地址的比特币就变成了无用的“僵尸地址”,就更增加了比特币价值不稳定的可能性,应该知道,货币作为衡量价格的工具,本身的价值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参照系或者背书就很难作为货币来使用。当前多数买入比特币都是投机而非为了当做现金来应用,至于“洗钱”的用途更少,众所周知比特币所有交易完全保留,所有地址中的金额都可见,交易路径所有人可查,所以“洗钱”作用不如现金或者利用主权货币跨国分级转账,这让我想起了“郁金香泡沫”,大家买卖郁金香时也主要是为了投机,将来比特币或许会完成转变,但现在确实如此。

所以提的第一个建议是,学习但是不照搬“以太坊”货币,“以太坊”每年都会有稳定的可供开采量,所以具有流通货币“弱通胀”的优点,但是其发行量设计过于简单,我建议央行在考虑每年的发行量时最好在技术上充分考虑发行量同GDP、CPI等经济指标挂钩,这是为了增加货币适应经济发展的“智能化”,在“通缩”和“通胀”间自动寻找平衡,当经济数据和开采难度发生变化时自动调节发行量,但要注意设计的参考参数不能太具有中国特色,而应该具有全球化经济的特点,比如全球某大宗商品或贵金属价格变动或者开采难度等(举个例子而已)。同时央行有责任对“僵尸地址”进行预防,在技术上充分保留验证“僵尸地址”的手段。一旦确认是“僵尸地址”,虽然央行没有权利对其销毁,但可以作为接下来发行量的参照,要的不是干预,而是确认。

二是发挥主权货币的优点。央行要“发行”或者“牵头创造”区块链货币对于人民币全球化的目的来说可谓是另辟蹊径,央行一旦选择一套技术方案,一定要守住“保密”这个关键,建议先内部开采实验一段时间,并模拟交易一段时间,期间一定要保密,一旦泄密可能会导致弃用整套体系。二是技术设计中最好能加入主权货币的特点-可控。比如,允许全球开采,但每次成功开采一部分货币后央行将自动获得开采出来的货币的一定比例-简称“税币”(估计很多人会反对,因为这样就丢失了互联网全球货币的属性,比特币之所以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全球网友自发开采,自发交易,如果央行的主权货币要成功也需要尽可能激活全球的自发算力和交易),但是这里要强调“税币”的作用就是为了给人民币背书或者是人民币给数字货币背书,一旦没有“税币”,和人民币的联系就无从说起,央行也就失去了调节数字货币及人民币的手段。

当然,要说的建议有很多,比如货币进化,比如客户端防伪,比如51%攻击预防,比如交易市场建设,我相信这些具体细节央行会有很专业的团队进行分析论证,不需要我的赘述,我只是提供我个人一点微薄的思考,任何技术都会有过时的时候,包括互联网,我希望央行能尽可能多的考虑到每一个设计细节,不要急着和其他国家争先发优势,而要有大国自信,做出全球可信可靠可用货币,我对央行有信心,谢谢。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