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区块链+医疗:修复信任的桥梁?(上)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05-27 18:11:17

一、医疗行业概况

医疗行业是基础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无须重复介绍。要厘清的只是现有的行业格局与产业脉络。与笔者此前曾在《区块链+教育》介绍过的教育行业相比,医疗行业在某种程度上虽然也算是咨询领域,但两者的行业格局却有所不同,尽管它们在过去的几年之内都呈现出服务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但教育行业却通过权力的大幅下沉而实现了行业格局的高度去中心化;医疗行业则未能亦步亦趋——由于其所处的赛道是比较敏感的民生健康领域、外加医学发展总体来说较为缓慢,因此除了一些像医美这样的新兴行业、或是颇有实力的财团巨头承接了部分下沉的行医权之外,相当一部分的医疗资源仍然掌握在公立医院手中,由相关部门进行信任背书,去中心化程度比较有限。

然而,信用中介的权威,并不代表绝大部分的医疗机构都会被患者信任。具体来看医疗行业的产业链:作为医疗机构,医院与医生直接服务于终端患者,而包括医疗设备和医药厂商在内的机构又服务于医院。由于像设备和药品这样的供应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集中度和品牌效应,外加与终端的患者距离较远,因此这一环节被曝出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相对不多,也就是说,目前医疗行业的痛点仍然是存在于产业链下游的医院与患者之间。而最主要的问题,则正是众所周知的医患矛盾。

 图:医学产业链大致示意图

微信截图_20190329145805

正如前一段开头所提到的:由于有关部门进行信用背书的覆盖面过大,因此难免出现疏漏,而近年来某些权威三甲医院被曝出将关键的临床部门违规外包给私人机构、导致患者经济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事件,更是严重损害医患关系,尽管后来部分媒体借助医学纪录片等手段、对医患信任进行了一些修复,不过严格来说,通过舆论导向来维持信任关系并非长久之计,毕竟诱发医患矛盾的因素时刻存在,但宣传作品却不能持续推出。医患之间长久且坚实的信任,归根到底还是应该建立在可靠的医疗体验基础之上,而这个体验的来源,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数字技术,例如近年来不少医院所推广的微信远程挂号、以及分布式挂号机中的自动挂号/取号/付款等线上功能就大大地提高了就医者的医疗体验。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就主要向大家介绍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数字化技术,将会为提升患者体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二、患者的迷茫:陌生的医学世界与抢不到的三甲专家号

对于患者来说,其目前面临的困境概括起来其实很容易:那就是看病的性价比太低。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财务司的数据,在中国的3000万贫困人口中,有40%、也就是将近一半的人是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当代看病的成本之高可见一斑。但即便如此,很多病的治疗效果仍然不好。医学所谓“偶尔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情况,到了当代依然没有特别明显的改观。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医保覆盖范围有限、以及医学技术发展低于预期等不可控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很多医疗资源实并没能和最有需求的患者完成对接。

众所周知,医患之间的对接,一般来说往往都是由患者主动发起。然而问题在于,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身体感到不舒服时,其实是不知道该去哪个医院,哪个科室、以及找哪个大夫最合适的。原因一言以蔽之:信息不对称。与绝大多数人都当过学生、对于教育系统比较熟悉不同,相当一部分人此前并没有过求医住院的经历,对于医院系统内部的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不少患者甚至内外科的区别都分不清),因此有时很难根据自己的病情精准的对接到相应的科室,譬如很多人在出现复视等视力问题时,第一反应都会是去眼科,殊不知导致这一临床表现的原因很有可能并不仅仅是眼部的问题,其根源可能在于脑部、胸腺、甚至是自身免疫系统,结果最终导致因为找错科室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即便找到了正确的科室,很多时候也很难准确判断对方的医技,决定自己是否应该信任对方,进而合理规划自己的下一步行动,诸如是要听从对方的治疗建议、还是去其他的医院继续咨询等。用一句话概括,有不少病患在求医期间,没能成功地对接到合适的医院、科室、和大夫,这样一来,治疗效果自然欠佳。

在这样的情况下,病患方面在现实中其实只有一种途径来消除自己信息不对称的劣势,那就是通过寻找靠谱的信任中介,来对接自己认为更值得信任的医生。其中,“靠谱的信用中介”包括“三甲公立”这种医院的指标、更包括“专家主任”这种医生的职称级别。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当下一线城市三甲医院专家号的抢购盛况。

但是,问题在于:被相当一部分患者所视为救命稻草的医院与医生级别,很多时候往往是不能够反映对方真正的诊疗水平的。以衡量医院水平的“三甲”为例,在其评选的过程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参考指标其实都是硬件设备,像是床位数量、房屋面积、医疗设备等,而医生的水平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如此一来,“三甲”这一级别其实未必能够说明医院的诊疗水平处于很高的地位,例如日常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三甲医院经常会被人调侃为“硬件相当硬、软件相当软”。

至于用于衡量医生水平的职称级别,亦具有一定局限性。现在很多患者在挂号时特别喜欢挑行政级别高的医师,有专家号就不挑主任号,有主任号就不挑副主任的号。殊不知有些时候职称级别与临床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密切。例如目前在主任医师的评定体系中,研究能力、论文发表数量、英语及计算机水平都是重要的参考指标。而最被患者所看重的临床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有些医师虽然临床能力较强,但因为一些其他指标未能达到要求,因此只能在副主任医师的位置上停滞不前。对于这一现象,部分医生就曾经透露:“很多有一定资源的大人物在求医时,往往并不看重医生的职称级别,而是会私下询问大夫们平时自己及家人都会找哪位医生看病。”间接说明了在临床医术方面,有些时候职称级别并不是一个特别精准的衡量指标。

图:对于作为医学外行的病患来说,如何对接到最适合自己的医生是一个难题

微信截图_20190329150232

三、区块链能够通过诊疗数据上链来成为患者可靠的信用中介吗?

可以说,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患者而言,在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够、且同时现有的中介指标亦不够精准的情况下,他们目前很难准确知晓自己是否应该对医生报以多大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目前值得考虑的一个解决方案是为患者们提供更为精准的信任中介,进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快的对接到更适合自己病情的医生。从理论上讲,像区块链这样的数字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点。而解决的方案则是通过将诊疗成绩的数据上链,类似于体育行业中对球队与球员的评判一样,通过对其成绩进行记录,一目了然地看到相关机构以及个人的能力水平——当然,体育比赛由于万众瞩目,在结果结束的那一瞬间,已经“分布式存储”在了观众们的脑海中,而医学诊疗由于隐私性等一些因素的制约,只有将结果实时记录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上,才能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不被医疗机构等利益相关方所篡改。

图:网曝某医院曾出现报告篡改造假的情况,这种信息就特别适合记录在区块链上

 微信截图_20190329145155

然而,与体育比赛在终场哨响之际就能判断胜败不同,在医学当中怎样才算“治愈”,其实是一件颇难干脆利落进行定义的事情,如果医师所专注的领域主要是一些急性炎症,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判断是否治愈,那倒还好说。但如果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受困于长期病和慢性病,那又如何界定甚至是量化治疗效果呢?比如说在数据指标的选取上,很多疾病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治疗效果指标,有相当一部分只能用“预后良好/较差”来形容;而在数据的收集上,很多时候患者并不会主动向院方反馈自己诊疗后的情况,像是肿瘤治疗过程中的“5年生存率”/“10年生存率”等指标,院方不可能从患者处自动得到,同时往往也很难去主动询问相关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这类数据的获取通常都是行业层面的,而很难具体到每一家医院、甚至是医生层面的最主要原因。此类信息的缺位,决定了医疗行业很难像体育行业中的“胜负场数、得分情况”一样,通过简单粗暴的数据来判断诊疗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而判断医院与医生的诊疗水平。

在医疗行业方面难以提供可信量化指标的情况下,目前对医院诊疗水平另外一种的量化点评,往往来自于患者。毕竟诊疗的作用就是要让患者较为满意地走出医院,但是问题在于:来自病患的评分不仅在数量上有样本残缺,在质量上恐怕也很难做到客观性。由于患者并没有评判医院与医生诊疗水平的义务,因此并非每个人都会在诊后去线上平台进行评价与打分,这就注定了相关的调查样本是残缺不全的;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有些时候会随着诊疗结果而起伏甚至是大起大落,因此有些时候并不能以足够理智的状态对医方进行评价,这使得一些评分的客观程度也存疑。

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首先,与各种数据自动进行分布式存储的体育行业不同,像医疗行业这样记录渠道非常单一的数据,相关的信息(譬如前面图中的病理报告结果)是很有必要记录在区块链上、以防止被篡改的;其次,在对医院与医生的评价方面,尽管与教育行业相比,医疗行业的评价标准相对更加直接,但由于现有治疗评价体系的局限性;目前医疗行业很难给出一个类似于竞技行业“胜率”的“治愈率”指标(事实上现在网上所能查到的、针对癌症的所谓“治愈率”,不过是民间对“N年生存率”的俗称),即便有,鉴于绝大多数危及人生命的疾病都属于慢性病,后续的相关资料也很难进行跟踪收集。

区块链在医学诊疗评价方面的结合尝试给了人们一个启示:像医疗这种游走于“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之间的产品与服务(或者称之为“半标准化”),它的评价是高度依赖于相关的衡量体系的,如果业绩方面没有办法拿出一个共识度比较高的预后评价体系,那么它就会像教育产品这样的“非标准化”产品一样,很难通过相关信息上链来进行公正的评价。可以预计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绝大部分的变化还将通过医院等级、以及医生的职称级别这样并不精准的信任中介来求医问药。而有资源错配所导致的有限诊疗效果,在短期内恐怕也很难明显改变。那么,在成本一侧,区块链技术是否能够帮助病患削减“看病成本高”的难题呢?相关的结合尝试,笔者将会在《区块链+医疗》的下篇文章中进行介绍。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