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Web 3.0 不需要区块链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07-18 14:49:19

区块链炒热后,互联网出现了很多讨论 Web 3.0 的声音,这些声音都声称 Web3.0 会依托区块链技术变成一个分布式互联网。这总给人一种「为了区块链」而「区块链」的感觉,难道现在的 Web 就不是分布式的了?你刷着微博,用着美团,这不正是分布式的信息获取渠道?区别在于信息是否比较集中罢了。那些声称区块链将带来 Web3.0 的人,一定不够了解 Web 的真正意义。

30 年前,Web 改变了我们所有人。我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信息交换。我们学会了几年前不可能拥有的知识,并在全球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交流。Web 以全新的、举世无双的方式重塑了世界,并影响着人们每天的生活。


数百亿信息的入口


要理解为什么 Web 3.0  与区块链无关,我们要先理解 Web 的重要性,要理解 Web 的重要性,我们先想象下没有 Web 之前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不同的信息系统,但没有一个系统能够与另一个系统交互。每个信息源都需要一个专门的应用程序来处理。因此,地球上的大多数人根本没有能力便捷的获取信息。

Web 通过统一的入口促进了信息的流通,我们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就可以与几乎无数的资源交互。此外,网络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建立网页和搭建自己的服务器,并且由于开放的标准(手动 at W3C),它们都是相互兼容的。如今,Web 不仅是信息共享渠道,还是服务共享渠道,全球超过 30 亿人可以通过浏览器分享信息、购物和通信。

除了信息入口的统一外,Web 还是跨平台的。人们使用的设备虽然变多了,但所有这些设备都可以访问 Web,你只需要做一次编码,就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这是 Web 最独特的特性,所以,诞生了很多跨平台的 APP 开发技术,无一例外都是基于 Web 技术,就连 IoT 设备都支持 JavaScript (Web 的编程语言)了,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

Web 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之时,是否有区块链所谓的「共识」或者「激励」?答案是否。


区块链的借口


区块链从业者言必谈「去中心化」,我们在「通过激励协作实现语义 Web 的弱中心化」一文中也阐述过,「去中心化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真正可行的是弱中心化」。此外,链圈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他们只想追求所谓的「去中心化」,却没意识到「去中心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除了反复提及「去中心化」外,链圈还比较爱说的是「清除一切的社会层级,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这又属于另外一个乌托邦了。这种说辞对二十岁左右的小青年十分有用,调动起了他们打破常规的热血,瞬间将区块链正当化、合法化了。同时,同时,他们会闭口不谈割韭菜的那些事。

链圈信仰者将区块链视为「信任之根」,他们相信必须是不可篡改的数据才能被信任。于是他们为 Web 3.0 所加的第一个概念就是「信任」,也就是说 Web 3.0 是一个可信网络。该说法的漏洞在于,这种可信网络只是从架构角度是可信的,从内容角度,你无法避免假新闻、谣言的传播。一旦这些内容「不可篡改」,那么真相又该如何大白?想象一下,一个无法编辑的 Wiki,被不法分子利用后将会产生什么后果。监管的存在就是确定一票精英是可信任的,让他们作为人民和政府的代理人,去行使职责。

链圈的人是相信数学的,相信数学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一切都以数学来度量。

我们不需要相信任何人,只需要相信数学就可以了。区块链的本质是全球任何人都有权利持有数据的一个拷贝,数学可以保证让诚实的人达成共识,去保证数据的不可篡改。
卢梭写过一本书,叫「社会契约论」,这本书论述,劳动者充当生产资料时期,由于互利的需要,人们之间产生了互信、互助的行为规则。人们发现保持诚信是生存下去必要的“技巧”,这时就产生了对人的伦理进行规范的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远比数学更强大,更可靠,因为他关系着个体的生存利益 —— 没有什么能高过个人的生存利益。

链圈另外一个大锤子是「智能合约」,这种名为「智能合约」的合约其实就是一段脚本(计算机内的可执行代码),和我们现在称呼「手机」为「智能手机」没什么区别,其实都是人为编写的机械化程序,没有智能一说。

论断 Web 3.0 会由区块链推动的人认为:

而当前的互联网,也就是 Web2.0 上就没有一个执法者,太自由了,适合分享,但是不适合惩治罪恶。但是有了真正可信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用程序去自动化的执行规则,这就是智能合约的基本思想了。
我们不反对「惩治罪恶」,我们都希望正义长现,问题在于智能合约并不能发现哪些人是恶者,哪些人是善者。

最后,最让区块链从业者自豪的莫过于「投票机制」,在他们眼中,区块链的投票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但是区块链是基于贡献值的民主,发言权的大小是根据贡献大小来分配的,这个跟简单粗暴的一人一票是不同的。
从使用体验来看,区块链的所谓的贡献大小,无非是谁有更多现金以及谁将更多现金变为了算力,这种“贡献”对普通人真的能达到链圈常说的「公平」和「平等」吗?这种机制本身就在和区块链背道而驰,一个金融游戏,不要指望他能解决所有问题。

区块链不能自洽的问题太多,不再详述。总结一下,链圈认为的 Web 3.0 主要包含了如下几点:


  1. 区块链作为事实层和激励层

  2. 未来的应用都是 DApp

  3. 未来的互联网是去中心化的

  4. 去中心化互联网的最根本的目标是数据确权,让用户会拥有自己的数据


以上四点,本文同意其中第四点的后半句,即「让用户会拥有自己的数据」,这也是本文与链圈唯一的「共识」。

下面,我们来想象下没有区块链的 Web 3.0 是什么样。


真实的 Web 3.0


关键词:语义网、关联数据、社交互联数据、SoLiD、个人助理、模块化生产力软件、语义控制面板、机器学习、知识图谱。

理解 Web 3.0 前需要先理解 Web 2.0 是什么。Web 2.0 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他只有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最基础的认知是:网站的内容是由用户生成的,也就是常说的 UGC(用户生产内容) 或 PGC(专家生产内容)。Web 2.0 和 Web 1.0 的区别在于,Web 1.0 时代的网站内容只可读,不可写;Web 2.0 时代这些内容既可读也可写,下面这张图很好的表达了 Web 2.0 与 Web 1.0 的区别:

Web 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超链接」,现在说超链接可能会显得有些过时或者「老土」,因为在如今的 APP 世界中,超链接这个概念已经没有人再提了,大家提的更多的是「链接」,也正是这个「链接」才是 Web 的真谛所在。

不管是 Web 1.0 还是 Web 2.0,「链接」在网站中的意义都是「网页之间的互相跳转」。这种跳转只是简单的一种索引,不包含任何语义信息,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上下文了解「链接」与当前网页的关联,计算机却完全不能搞懂。

为了解决「让计算机理解链接」这个问题,产生了「关联数据(Linked Data)」这一集成技术。

看到这里有人会想了,「让计算机理解链接」有什么用?恭喜你找到了本文的核心问题,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知识?这也是 Web 3.0 的核心。

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知识就相当于是一个语义网,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智能网络,它能实现人与电脑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它好比一个巨型的大脑,智能化程度极高,协调能力非常强大。在语义网上连接的每一部电脑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而且还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干人所从事的工作。它将使人类从搜索相关网页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把用户变成全能的上帝。语义网中的计算机能利用自己的智能软件,在万维网上的海量资源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信息,从而将一个个现存的信息孤岛发展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关联数据被称为「万维网上的结构化数据」,也是语义网的主题之一。关联数据最大的特点是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关联起来,这些不同的来源,可以是一个组织内部的不同系统,也可以是不同组织的不同系统。这些内容,存储地点和存储方式都可以不同,但最终他们是存在关联的。

关联数据有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资源。在发布一个领域的数据之前,我们需要确定要发布的资源是什么。任何事物,只要你认为是有意义的,有被引用必要的,都可以称之为资源;

  2. 资源标识。任何一个资源都用一个 HTTP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s)来标识。之所有要用 HTTP URI 来标识,是希望数据能够通过 HTTP 协议访问,真正实现基于 Web 的访问与互联;

  3. 资源描述。资源可以有多种描述,例如 HTML,XML,RDF 以及 JPEG。文档 Web 的文档主要通过 HTML 格式来表示,数据 Web 的数据主要通过 RDF格式(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来表示。RDF 将一个资源描述成一组三元组(主语,谓语,宾语);


以上几点我们在「Web 的未来,语义互联已死,请拥抱自由编辑」中有大量阐述。

换句话来说,关联数据就是希望这些数据相互链接,组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正如互联网中相互链接的网页,只不过基本单位变为粒度更小的数据

关联数据 Web 3.0 相较区块链 Web 3.0 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关联数据是实现机器智能的基础设施,一旦实现了机器智能,就可以解决上文提到的假新闻、谣言等问题;

  2. 关联数据可以使整个世界的数据变成结构化数据,大量数据融合在一起处理后,可以出现一个个人助理,赋能每个人的每日生活;

  3. 关联数据可以让数据具有互操作性。现在我们如果想融合 36kr 和 亿欧的媒体信息,需要写爬虫,然后做数据清理,将数据字段统一。每个网站都不同,每个网站都需要定制化、定向的爬取。我们曾经拥有 RSS(一种信息聚合标准),后来 RSS 一夜之间光荣退休,连 Google 的 RSS 阅读器也下线了,关联数据将可以代替 RSS。


有类似想法的一个区块链项目叫「Blockstack」,平心而论,他们已经做的非常成功了。他们使用区块链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应用生态(包含上层应用和开发者),你可以将他理解为一个新兴的、使用区块链代币快速成长的操作系统

在 Blockstack 的生态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唯一的 ID,这个 ID 可以访问 Blockstack 生态中的所有应用,同时用户可以完全控制自己产生的数据,也可以授权自己生产的数据给信任的应用。

在 Web 中有相同概念的项目叫「SoLiD」,英文全称为 Social Linked Data,中文可翻译为社交互联数据。在 Solid 是什么?这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 SoLiD 的核心理念。

SoLiD 与 Blockstack 在理念上是基本一致的,最大的不同是,SoLiD 更进一步,拥有 Blockstack 所没有的「关联数据」和「数据互联」特性。一旦关联数据得到运用,那么整个互联网都会变得可计算,语义计算引擎和语义控制面板将会变成现实。

这才是 Web  3.0,也就是上文中所说的我们和链圈的唯一共识 —— 「数据自有」。

一个不需要区块链的 Web 3.0 应该拥有如下特性:

1. 数据自有。用户的朋友关系、朋友圈、关注的话题等各种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统一存储到一个 Pod 中,Pod 是 Personal Online Data 的缩写,在 Web 3.0 中,不管是微信还是微博都从 Pod 中读取用户的数据,用户也可以随时切断对某个应用的数据访问授权。由于用户产生的数据与应用程序是分离的,所以用户能够避免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随意锁定、删除数据,从而在各个应用之间无缝切换而且不会丢失任何数据或社交关系。这样就可以让数据重复利用,开发者在创建新应用或改进现有应用时,可以重用现有的数据,其中有些数据可能是由其他程序创建的(但要得到用户的许可才能使用)。

2. 数据互联。数据互联使用的是「关联数据」这一技术集合,你可以将关联数据理解成一种拥有通用字段定义的 JSON API。比如,在没有关联数据之前,开发者定一个用户的头像可能是 avatar,也可能是 photo,那么在两个应用间互操数据的时候,就会产生字段对齐等问题。而关联数据就是定义了用户的头像只能是 avatar,不能是 photo,这些统一的字段定义,也被叫做本体(Ontology),本体可以定义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实体,最终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本体网络,这个本体网络描述了人类和自然的所有属性。在本体的基础上,还有 Web 这个规模宏大的语义网存储本体对应的知识,此时可以完成很多语义计算。小到记录你每天穿的是什么颜色的内裤以及还有几条内裤没洗,大到智慧化的辅助你的工作(想象下钢铁侠穿衣,就是这么高科技)。

3. 拉数据。拉数据很容易理解,请先看一下钢铁侠是怎么穿衣服的 ——

钢铁侠的衣服像乐高一样,是模块化、智能化的,每个模块都能主动找到钢铁侠然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战衣。

在 Web 3.0 时代,数据也是模块化的,在 SoLiD 的官方定义中,这种模块化不是 Module,而是 Shape(暂时还找不到更合适的中文翻译,以下都以 Shape 来指代这种模块化的数据)。

Shape 会像钢铁侠的战衣一样主动找到用户,主动将数据「拉」向用户。现在,我们寻找某样东西,需要访问搜索引擎,然后查看每个网页,最终得到答案。在「拉时代」,你不必搜索任何信息,只需要说明你想要的,Shape 就会找到你。

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还不能到达「拉时代」呢?因为你的数据都是分散的,以前是分散在各个网站中,现在是分散在各个 APP 中,关联数据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分散的现状而存在的。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标志我们进入了 Web 3.0 时代呢?

答案是大量用户开始使用 Pod 的时候。这个 Pod 可能是你家里的一个智能音箱,也可能是在云上的一个服务。我们认为数据不太可能会存储 IPFS 之类的去中心化存储,一是他们的稳定性还有待验证,二是靠散户的能力,很难支撑上千万上亿人使用的基础设施。当进入 Web 3.0 时代后,Pod 提供商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此时像 Apple 或者 Google 这样做全家桶生意的,如果他们不开放数据,不关联数据,就会被历史淘汰。除了 Pod 提供商,那些管理用户数据的软件或平台,只要好用,也会变成时代的宠儿。还有第三类大机会,就是语义控制面板,语义控制面板 —— 继手机和电脑之后的下一代个人生产力平台 这篇文章阐述了为什么「语义控制面板」或者说「模块化生产力软件」会对我们产生更为巨大的影响。

Web 诞生的意义就是让数据共享,让所有人更便捷的获取信息。去中心化从未成为 Web 的目标,如果去中心化能让数据共享变得简单、容易,能对终端用户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更好的正面影响,那么就是值得做的。进一步来说,通过「代币激励」让大家蜂拥而至,一旦潮水退去,只剩一地鸡毛的区块链项目,不会久存于世。

能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东西,才是真的东西。

作者: 蒸汽记忆

来源:Authing认证云(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