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邹传伟:分布式经济四阶段及未来区块链激励场景建议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09-23 15:52:28

在9月18日,在第五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万向区块链&PlatON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博士,基于长期研究,对区块链经济机制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宣讲了《分布式经济白皮书》。邹博士将分布式经济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并从中总结了成功和失败之处,对未来区块链对接更广阔的的激励场景,给出了研究建议。

以下是邹博士演讲全文,根据现场速记稿整理。

邹传伟

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有幸在此分享万向区块链的一项内部研究,《分布式经济白皮书》。白皮书全文将在适当时候公布,主要讨论3个问题:过去10年,区块链在经济机制设计方面有哪些成功和失败?如何系统理解这些经验教训?如何将区块链对接更广阔经济场景,特别在法定数字货币时代?

我们提出分析这些问题的一个视角——分布式经济,英文是Decentralized Economy,简称DeCo。DeCo脱胎于大家都很熟悉的市场经济概念,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形态,因此有两个核心:一是价格机制,价格汇聚信息,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发挥杠杆作用;二是经济激励。DeCo的有两个主要特色:一是以区块链为基础设施;二是由社区自治,因此公共事务管理通过去中心化方式来进行。

我们梳理出DeCo的3个发展阶段:DeCo 1.0——公链内(或共识层)经济活动;DeCo 2.0——分布式自治组织;DeCo 3.0——稳定币和DeFi(开放金融)。接下来依次分析这3个发展阶段。

Deco1.0

首先是DeCo 1.0阶段。公链内经济活动比较单一,核心问题是如何以去中心化方式激励矿工,让它们维护好分布式账本。使用的经济工具主要是两个:一是出块奖励,二是交易手续费。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从长期看,矿工激励主要靠出块奖励。设计出块奖励,本质上是设计公链内经济活动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这个问题,不管是PoW型公链还是PoS型公链,不管公链内Token是否有硬顶,都有一些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但也要看到,一些早期公链没有处理好公链层和应用层的经济耦合问题。经济耦合是什么含义呢?简单来说,就是公链内Token能否有效从应用层活动中获取价值。许多公链在这个环节没有设计好,不管上层Dapp跑得多么热闹,对底层Token价值的提升都不明显。这好比修了一条高速公路,上面车来车往,但如果高速公路不能从过往车辆中获取价值,这条路的长期维护会有问题。

DeCo1.0阶段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将加密货币用于公链外支付。这个方向难言成功。实事求是地说,主流人群很难将价格高度波动的加密货币作为支付工具。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法定货币浸润的世界。我们的资产、负债和收入都用法定货币计价,我们的交易对手也是如此,而货币有很强的网络效应。因此在公链外支付中,留给价格高度波动的加密货币的空间非常小。另外,从稳定币特别是算法中央银行的实践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加密货币没有内在价值支撑,并且供给不能响应需求变化,很难实现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性与分布式网络中有多少节点,以及公链内有多少活跃地址,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关的。比特币现在一般被视为数字黄金,甚至在一些场景中有避险作用,这说明其价值储藏功能超过了支付媒介功能。这相对中本聪当年设想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已发生微妙偏移。

Deco2.0

其次是DeCo 2.0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分布式自治组织(DAO)概念,表现为用区块链对接广阔经济场景的尝试。比如,用区块链做计算能力、存储空间、贷款以及文件和数据的共享。尽管尝试很多,但成功案例不多。原因何在?有技术方面原因,比如公链性能不高,也有商业拓展方面原因。我想强调经济机制设计方面原因,集中体现为Token的经济内涵和价值捕获机制没有设计清楚。Token经常“混搭”多种功能,比如既有证券属性也有支付属性。这样,Token价值很难稳定,经济模型有内在不稳定性。Token价值的高波动限制了其作为DAO中支付工具和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很多基于Token的激励机制让我想起买椟还珠这个成语。很多用户面对基于Token的激励机制时,把Token留下,只关心Token价格涨跌,而对激励机制则毫无兴趣。因为Token经济内涵不清楚,也很难向监管部门解释清楚你设计出来的是什么东西,容易产生监管合规问题。这在美国证监会对ICO和STO的监管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Deco3.0

接着是DeCo 3.0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稳定币和DeFi。稳定币显示了区块链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交易即结算,清算自动化、智能化。我们观察到,(基于法定货币储备发行的)稳定币、Libra和法定数字货币在经济机制设计上没有本质区别。它们都是基于法定货币储备 1:1对外发行某种Token,并且通过相对中心化的方式保证Token与法定货币之间的双向兑换,而且是1:1兑换。在使用场景上,目前稳定币主要用于加密货币交易所,Libra和法定数字货币目标是一般经济场景。

DeFi显示了数字货币可编程性在金融上的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是理解法定数字货币应用的关键点之一。DeFi体现了去中心化的价值,但也面临去中心化的局限。比如,在去中心化Token借贷中,还款离不开超额抵押品的保证,超额抵押品显然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也因为超额抵押品的存在,一个人,无论在链外信誉是好是坏,在去中心化借贷都面临同样利率。这里面几乎不存在风险定价。简单理解的话,大家可以设想一个没有信用贷款的世界,所有贷款都基于超额抵押(比如房屋),企业和个人无所谓信用评级,贷款利率都一样。这个金融系统的效率会非常低。再比如,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流动性难以聚集。这除了影响交易效率和用户体验以外,更重要的是影响价格发现。考虑同样一个交易对,中心化交易所有,去中心化交易所也有。那么,定价权肯定会在前者,后者会跟随前者的定价。这会显著影响两类交易所的地位对比。

Deco4.0

DeCo接下来的机会是什么?我们将我们看到的机会概括为DeCo 4.0。DeCo 4.0不是对DeCo 1.0至3.0的颠覆,而是“包容性升级”。DeCo 4.0离不开区块链技术,但经济机制设计、监管合规和商业拓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DeCo 4.0会吸收DeCo 1.0至3.0的成功做法,回避已被证明失败或不现实的做法。DeCo 4.0有两大目标:一是对接更广阔的经济场景;二是自我融资、自我组织、自我治理、自我持续。在DeCo 4.0中,经济机制要有顶层设计,关键是激励相容,让Token有明确经济内涵和价值捕获机制。DeCo 4.0要积极对接监管。如果你的目标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经济场景,并且你能向监管部门解释清楚你的经济机制设计,你就不应该回避监管,甚至应该欢迎监管。经济机制设计应该兼容监管要求,主要是证券、电子货币(e-money)和储值工具等方面监管。

我们对DeCo 4.0经济机制设计有一个方法论,称为“Token-证券-货币”模式。这听起来比较抽象,但其实是对现实经济活动的区块链表达。举一个例子。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经济体。新加坡有自己的货币——新元。在新加坡的非贸易部门,比如教育、医疗和餐饮等,用的是新元。但在新加坡的非贸易部门,一些人倾向于用美元这样的国际结算货币。新加坡还建立了基于新元的证券市场。在外汇市场上,新元随着新加坡经济增长会有升值趋势。这样就可以看到,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中,有本币、基于本币的证券和外币,它们各司其职。

另外,货币政策理论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丁伯根法则(Tinbergen’s Rule):要实现几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政策工具。我们认为这个法则对DeCo 4.0也有启发意义:不要让一个Token承担多重功能,并为此不得不重写一套基于Token的经济学理论。我读过一些从资产定价角度探讨这个问题的论文,应该说难度非常大。而是应该让不同Token承担不同经济功能,以便于把传统经济的机制设计、组织形式和市场安排等 “迁移”到DeCo场景中。换言之,既然有轮子可用,就没必要重复发明轮子了。

DeCo 4.0中应该有哪几类经济工具?我们认为主要有3类:

第一类代表DeCo 4.0的使用权,相当于DeCo 4.0的门票或入场券,但没有任何所有权含义。随着DeCo 4.0的增长,这个使用权的价值将升高。

第二类是证券型。证券型工具有两个生成机制。一是Token化的证券,体现了区块链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二是证券化的Token,实质是通过链外机制设计和Token的可编程性,让Token代表某些资产或未来收益流。在会计上,资产就是能给你带来未来收益流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用的“证券型”是经济学意义上,不是监管意义上的。比如,Libra代表一篮子货币,很大可能会被认定为支付工具而非证券;但如果Libra持有者能分享法币储备池的投资收益,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被认定为证券。这个区别是微妙但重要的。

 

第三类是支付工具,指价值稳定、能有效履行支付功能的东西,既可以是稳定币、Libra和法定数字货币,也可以是有稳定价值支撑的积分。一个与法定货币挂钩的支付工具,不管采取何种形态,除了支付以外,更重要的意义是对接这个法定货币支撑的经济体,分享网络效应。

万向区块链的CTO罗荣阁先生在牵头一个DeCo 4.0项目,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从这个项目可以看出DeCo 4.0的一些独特商业逻辑。一是原来由中心化平台公司做的事情,改由分布式、自治型经济组织来做。二是商业价值原来体现为中心化平台公司利润和股权增值,在DeCo 4.0中体现为网络价值和Token价值的提升。三是原来是对中心化平台公司的信任,改为基于区块链的信任关系。四是原来是中心化协调,改为基于Token的激励和治理机制。当然,这里面的问题非常复杂,设计好并不容易。五是原来互联网领域流行“烧钱”模式,DeCo 4.0因为经济激励的存在,有内生的商业拓展性。

我们认为DeFi是DeCo的不可分割部分。DeFi不是简单的Token“理财”,要看到它在DeCo中进行跨时空和跨主体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以及价格发现等方面的功能。前面已提到目前DeFi的局限。DeFi需要扩能,要超越完全去信任化和去中心化的单纯场景,结合链外身份和信誉机制,实现风险定价,按场景需要灵活搭配中心化和去中心化。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但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好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DeCo4.0与法定数字货币

最后,我想谈一下DeCo 4.0与法定数字货币。它们基本上将同期出现,会有什么互动呢?站在中央银行的角度,一旦解决法定数字货币的技术和监管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法定数字货币如何推广,老百姓能不能用。但任何货币要真正用起来,不全是金融问题,更离不开技术、场景、流量和用户,法定数字货币也不例外。

对此,我们有两点建议:

第一,一些实体机构在场景、流量和用户等方面相对商业银行有优势。应该吸收符合条件的实体机构参与建设法定数字货币的支付基础设施。这种公私合作模式在互联网支付发展中曾取得很大成功。回顾过去,我国互联网支付为什么能发展起来?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数字化带来互联网账户的普及,比如电商账户、社交账户、共享出行账户以及其他应用程序账户。但银行账户与互联网账户之间互联互通性差。从互联网场景活动到银行账户支付,中间要经过多个步骤,造成服务不畅,体验不佳,商业转化率低。而互联网支付在互联网场景和银行账户体系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是基于互联网账户体系的创新。

第二,允许法定数字货币可编程性方面的试验,比如特定场景、特定功能的特定货币,但没有货币创造,不影响货币主权,不造成监管难题。比如,可以设想,符合条件的实体机构将法定货币备付金存放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获得等量法定数字货币,然后根据使用场景需要进行可编程性试验。这样能实现一些银行卡支付和互联网支付实现不了的功能。

那么,区块链账户体系会是什么形态?对DeCo 4.0意味着哪些机遇?我们看到了3方面机遇:

第一,分布式、自组织活动大量涌现。

第二,跨时空(特别是跨境)点对点交易的发展。Libra针对的就是这个机遇。

第三,机器网络中将普遍嵌入经济功能。昨天上午,PlatON的孙立林分享了他们在物联网+区块链方面的设想。物联网只是机器网络的一种。本质上,机器网络+区块链的分布式经济设计,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在经济激励下表现出利益最大化行为。这个提法可能显得抽象。但世界上有这样一个机器网络,由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电脑节点构成。有些节点是全节点,提供存储功能。有些节点提供网络路由,以保障分布式账本的同步。还有些节点提供计算能力,竞争性地维护分布式账本,并因为它们的工作而获得奖励。这个机器网络在没有任何中心协调的情况下,靠经济激励无障碍地运行了10年。每一个公链系统穿透到节点层面,都是一个靠经济机制串起来的机器网络。这就是经济机制的威力——在去中心化环境下防止矿工作恶和保证分布式账本安全,保障网络建设、运行和维护,实现自我组织和自我治理。那么,能不能从公链系统往前再走一步,将分布式经济设计引入其他机器网络?如果这条路走得通,那么将为机器网络的建设者、运营者和维护者提供新的收入来源,也将变革网络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

我就分享到这,谢谢大家!

来源:万向区块链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