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理性看待区块链,提高风险意识!

数据外逃:为什么“胖协议”没有意义

2个回答

矿泉水7星评价

2020-04-27 13:48:31

数据外逃:为什么“胖协议”没有意义

理解价值创造和获取对投资者至关重要。胖协议”最能代表人们对此的共识。这个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文章清楚地概述了其原因。

数据外逃:为什么胖协议”没有意义

胖协议”假定数据由应用程序生成,但由协议存储(在共享数据层中),从而允许后者捕获值。事实并非如此。App数据和共享数据是一样的。共享数据是应用程序数据的一个小子集。这是因为,当应用程序数据向下到达协议层时,其中一些数据会逃到更适合它的地方。数据外逃有三种类型:专用性外逃、有效性外逃和经济性外逃。总的来说,它们降低了协议捕捉到的价值,并为应用程序提供了建立可防御业务的机会。

参数在Web 3.0中完全捕获

为什么这很重要

理解价值创造和获取是理解任何行业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组成部分。投资时尤其如此。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它与Web 3.0或区块链生态系统有关。乔尔•莫尼格罗(Joel Monegro)在USV博客上发表的文章《胖协议》(Fat Protocols)是能代表共识的观点之一。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对于如何在空间中创造和获取价值,我有不同的看法。这个由三部分组成的系列文章将带您了解我的想法。

共识是什么

虽然你们大多数人已经很熟悉了,但是这里有一个快速入门教程可以帮助那些不熟悉的人。他断言,在Web 3.0中,协议——而不是应用程序——将获得最大的价值。 胖协议”宣称,区块链应用程序可以很容易地相互替换,因为它们使用一个通用协议,因此可以共享一个公共数据层。因此,Web 3.0应用程序——不像Web 2.0应用程序——将没有私有数据,预示防止他们捕捉他们帮助创造的价值。因此,价值将主要积累在协议层。

为什么这没有意义:数据外逃。

这个看似合理的逻辑之所以不那么合理,是因为它假定应用程序共享一个公共数据层。这并不完全正确。让我们看看数据是如何在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移动的,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因。

数据进入应用层,由用户生成数据。用户并不关心协议——他们关心的是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当一个应用程序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会使用它,从而在应用程序中生成数据。由于这些应用程序是由协议驱动”的,人们认为它们生成的所有数据都被下推到一个共享的数据层,并存储在其中。他们认为应用程序数据等于共享数据。如图1a所示。

问题是,人们认为会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应用程序生成的所有数据——应用程序数据——实际上并没有到达共享数据层。在下降的过程中,其中一些会逃跑”,如图1b所示。我称之为数据外逃。

数据外逃有三种类型。

有三种类型的数据传输

1. 专用性外逃:一些数据对于应用程序的能力来说非常有价值。例如,用户的首选项是一种有利于保持私有的数据类型。您不需要使用协议来使用首选项数据,因此它不需要存储在共享数据层中。但是,如果你想建立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可防御的企业,它是你所需要的。当这类数据被抽取并存储在区块链生态系统之外时,数据外逃就会发生。

2. 有效性外逃:一些数据存储在区块链上是完全无用的。由于区块链是非结构化数据库,存储需要在共享数据层上进行搜索和组织的数据没有任何意义。这将是无效的。当区块链上无用的数据存储在结构化数据库等中时,就会发生有效性外逃”(flight -to- effect),从而使其更有用。

3. 经济性外逃:在区块链上存储数据是昂贵的。虽然在区块链上存储非文本文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成本高昂得令人望而却步。(我的联合创始人中野强森(Jonhnson Nakano)写过一篇文章,在这里存储一封平均75kb的电子邮件需要75美元。)当使用AWS等更便宜的选项存储在区块链上不经济的数据时,就会出现经济性外逃问题。

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最终到达协议层的数据只是在应用层生成的数据的一小部分。如图1c所示。

这意味着协议层捕获的值将比胖协议”所建议的值少很多。另一方面,应用层可能获取的价值要高得多。

脚注

Web 3.0,有时被称为dApp区块链应用程序,或分散的应用程序, 以便与Web2.0应用程序(Facebook、Uber、Google、Airbnb等)区分开来。Web 3.0应用程序不同于我们更熟悉的Web 2.0应用程序,它们运行在类似p2p的计算机网络上(使其分散),而不是在单个计算机上。它们通常(但并非总是)是开源的,并使用由加密算法生成的加密货币。

Web 3.0应用程序具有不同程度的集中化——有些是完全开源的,严重依赖底层协议,而有些是封闭的生态系统,选择性地使用区块链协议。


上雨10星评价

2020-04-27 13:51:23

传统互联网上,价值都是被应用捕获,因为应用捕获了用户的数据,数据中保存着价值。而协议层大家都不太愿意去开发,因为开发也不挣钱,所以形成了胖应用瘦协议的局面。但是随着区块链和 Web3.0 的兴起,我们看到了胖协议的趋势。

什么是胖应用?

先来看看 Web2.0 的胖应用是什么,以及这种方式造成了什么问题。

协议开发者要像应用开发者乞讨过活。协议的本质就是公平的游戏规则,互联网能够诞生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公平的游戏规则,例如 HTTP 和 TCP/IP 。但是发展了这么多年,互联网的价值其实都被应用捕获了,而作为应用的开发者,例如谷歌或者 Facebook ,就变得非常有钱。胖应用带来的是垄断组织,而协议的开发组织,例如 W3C ,需要跟应用开发者去要赞助才能生存。很多公司的应用,例如当年的 IE ,当获得了足够的市场份额之后,就会根据自身利益去篡改协议,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这就是胖应用以及它的危害了。垄断企业修筑起了很宽的护城河,因为他们不但持有数据,而且也只有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去开发协议。

比特币带来的胖协议

但是比特币诞生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方式。

协议和应用的关系发生了翻转。价值基本上都凝结到了协议层,形成了胖协议瘦应用的价值分布。例如,比特币价值2000亿美金,但是比特币客户端的开发团队自身并没有赚到多少钱。因为用户可以自由的去切换客户端软件。有两件事情带来了这个翻转。首先,价值的载体不再是 App 公司的私有数据,而是大家共同验证过的公共数据,也就是区块链。第二,区块链代币形成了对协议开发者的经济激励。

先说共享数据。这里有两个理解层面:首先,共享意味着,数据变得不被任何单一公司所控制,因为数据的安全靠的是协议中规定的所有网络节点的互相验证和共识。这样,数据被协议控制,而价值就不会被应用捕获了。这是大好事,因为大家都可以基于共享数据去进行无需许可的创新。其次,数据的价值不需要大公司的背书,例如,比特币的价值来自于数据是共同验证过的。但是如果我支付宝里有200块钱,这个数据脱离支付宝的信用背书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代币对于胖协议的推动也非常明显,因为这涉及到开发胖协议的公司的商业模式问题。

胖协议的商业模式

胖应用的商业模式是自私模式,胖协议的商业模式是无边界模式。而支撑无边界的商业模式,需要协议层面的代币激励。

目前主导 Web2.0 的胖应用的自私模式,本质上是人类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商业模式,通过划定边界,形成稀缺性,从而构建商业模式。那么胖协议的商业模式为何一定是无边界的呢?因为最好的游戏规则一定要是公平和公开的,否则没有人过来跟你玩。

构建胖协议的公司要有把自己消灭的决心。协议本身是不为有边界的小团体利益服务的,这就跟自私模式矛盾了。所以胖协议的构建者们最终的成果是为全世界修建最公平的基础设施,自身的发展形不成护城河,所以也很容易死掉。但是这并不意味者投资这类公司不能形成商业闭环,答案就在协议层的代币。例如,比特币就是通过有硬顶的代币,2100万个比特币,来代表整个协议的价值。同样,其他的区块链公司也可以通过投资人早期持有该链上的代币,然后随着协议的发展和代币升值来获得投资回报。因为大家都赚到钱了,至于公司是否还依旧活着,其实并不重要。

胖协议的模式倾向于反小团体利益,或者说是反公司亲社区的,所以一定要有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而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区块链代币。

总结

胖协议描绘给我们的愿景是非常美好的,因为协议相当于开放和公平的游戏规则,数据不再被单一商业实体垄断,创新就会爆发。但是,我们也要警惕的是,去掉作为老大的商业实体其实并不容易,首先,原有的业务要从原有的中心化架构改成点的点,很多业务场景实现起来是非常有挑战性。第二,去掉商业实体,也意味着去掉了可以信任的老大,要构建真正的无信任系统,任务就更加的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