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理性看待区块链,提高风险意识!

区块链用户是什么?

2个回答

找到组织啦6星评价

2020-11-04 10:57:05

区块链用户是什么?

我第一次听说区块链是在2015年年中,那个时候,我身边的几位朋友同时开始提到区块链,阳光保险的总裁助理苏文力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我对区块链的认识还停留在它是比特币底层技术这个层面。比特币的昙花一现,让我对区块链的前景也产生了怀疑。此后,虽然总会看到关于区块链的各种消息,但总还是有“不明觉厉”的感觉。

直到几天以前,苏文力告诉我,阳光保险集团已经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了积分的场景上。

2016年3月8日,阳光保险采用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架构推出了“阳光贝”积分,用户在享受普通积分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发红包”的形式将积分向朋友转赠,未来随着更多的公司加入,用户还可以与其他公司发行的区块链积分互换。

这是国内金融机构在区块链上的首次实践。但积分只是阳光保险尝试区块链应用的一个切入场景。主导这次区块链实践的苏文力认为,区块链更大意义在于,让客户真正拥有对自身数据的支配权力。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一只脚跨入了DT时代,但在现有的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下,个人对自身数据的掌控力越来越弱。比如,我们的身体数据在体检中心那里,财务数据在银行那里,网购数据在亚马逊、淘宝、京东那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想要接受基于信用的服务,就需要通过外围的机构来证明自己的信用,所以,数据产生者却没有数据的掌控权,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境地,也是目前集中式数据生成和管控模式的弊端。

区块链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相比于中央集中管控的数据生成和存储的模式,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就像一个公开账簿,它可以做到在各个节点上去中心化的同时记账,这就避免了单个机构对数据的垄断。

苏文力说,人们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时,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客户数据放上去,放上去以后客户就能自己做主,就有权获得更好的服务,比如,他可以选择将自身的信用数据给不同的贷款方看,以寻求最优惠的利息,这将颠覆传统金融的业务逻辑。同时,赋予用户以数据的自由,也会改变企业做生意的方式,从原来垄断数据的方式,变成真正找客户去解决问题。

阳光保险选择了先从边缘的积分业务入手。事实上,将积分系统部署在区块链上非常简单。阳光保险通过与区块链平台提供商布比科技公司、区块链积分钱包提供商比邻共赢公司的合作,使用了比邻共赢的一款名叫“数贝荷包”的产品。从决定启用区块链积分项目到“阳光贝”推出阳光保险,仅仅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和几十万元左右的开发运营费,而真正的开发工作量不到一个星期就完成了。

对于更多的公司来说,只要调用相关服务商的API,将自己的积分系统与其对接,就可以完成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积分系统重构。

这就意味着,参与到这个线上积分市场的发行方越多,用户使用积分的选择面也就越宽,积分的市场就越繁荣。积分只是小试牛刀,未来更多的交易、资产、数据和信息会放在区块链上。

正如美国人梅兰妮·斯万在其著作《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一书中所介绍的那样,区块链就像在已有的互联网多个基础协议上运行一个全新的应用层,它使得互联网能够进行诸如即时支付或者执行更加复杂的远期金融合约。任何货币、金融合约、数字化或者物理资产都能通过类区块链系统进行价值交换。

而苏文力则希望更多的金融机构能够尽快的使用区块链,在更广阔的领域用新的技术互通有无,他喜欢用互联网做比喻,并告诉周围的人其实你在使用区块链时不需要想太多,最重要的是迈出尝试的步伐。

“你知道TCP/IP协议是怎么回事吗?其实你根本不需要知道,你只需要连根网线,就能介入到互联网之中,会用就可以了,区块链也是这样”,苏文力说。

笑来lee4星评价

2020-10-31 10:57:53

用户不是人,这不是我说的,是产品大神俞军说的,原话是,“大部分人都觉得用户就是人,其实用户不是人,不能简单的把用户比做成人”。

俞军想说的其实是这个意思。

俞军说,微信有7亿用户吧,这些用户都是人吗?不是!这些用户其实都是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需求。

很多人说,有了微信,其他的通信和社交产品都是没有机会了,俞军说这是不成立的。

微信只是解决了7亿个特定的需求集合。但知乎和微博月活也有2-3亿。你能说微信和知乎的用户不是一群人么?

其实在中国,所有的产品的用户都是微信用户的子集了,在自然人层面看。但如果从需求的集合来看,微信之外还有很多的通信和社交的需求存在。

为什么要把区块链的用户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在区块链领域,这种 “用户 = 人” 的迷思或者说逻辑陷阱一直在,而且非常严重!

用户不是人,是需求的集合

比如随便看到几个新闻,比如 Telegram 要发布 TON了,大家都直接的反应都会是,哇,重大利好,Telegram月活上亿,接入区块链那就牛逼了,区块链就新增上亿用户了。

类似“Telegram月活上亿,接入区块链那就牛逼了,区块链就新增上亿用户了”这样的想法就是典型的“用户 = 人”的迷思。

其实俞军后来有补充,“用户就是需求,用户是自然人的某一类需求的集合。用户(需求)随着内外部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换在 Telegram上来说就是,当你有通讯的需求时要用Telegram时,那么在这个场景下你就是 Telegram 的用户,如果 Telegram 上有区块链相关的应用,但是你一直没有这个需求时,你就不是Telegram 区块链应用的用户。所以从这个角度,如果 TON 没有办法用区块链的方式提供额外的价值,满足用户的特定的需求,那么 TON 很可能就没有意义。

再补充一点,其实类似月活千万的金融产品 Square Cash 和 百万用户的 Robinhood 早就支持比特币交易了,并不代表 Square Cash 的这几千万用户都是区块链的用户。

类似很多糖果类应用都号称几百万用户,但是他们的用户对区块链的需求只是薅羊毛。

BTT 的案例

类似 BTT 这样的案例也是如此,看起来很美好,但是里面依然是有一个逻辑上的链条的断裂。就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面,BTT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满足什么样的需求。

BitTorrent 公司的上亿用户并不是 BTT 的用户,至少从产品角度,如果 Bittorrent 协议已经够好用了,没有必要使用 BitTorrent 公司推出的 BitTorrent客户端上的BTT代币。

典型的区块链的用户是怎么样的?

最早的一批的区块链用户就是密码朋克,极度关注隐私和个人自由。他们相信“无隐私,则无自由” ,他们是区块链世界最硬核的用户。而如今的所谓的泛区块链用户,大部分都是炒币用户,他们只有存储,交易和转账的需求,大部分需求已经被钱包和交易所满足了。

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面,区块链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满足什么样的需求。一个典型的场景,每年超过230万菲律宾海外劳工(Overseas Filipino Worker,OFW) ,他们仅在2018年就贡献了菲律宾310亿美元的汇款金额中的大部分,而他们如果都用上通过区块链来实现的快速而且低廉的跨国转账(现有的海外汇款手续费1%-10%),那么这230万菲律宾海外劳工就可能转化为区块链的用户。

今天说的其实是个很简单的东西,但是牢记“区块链的用户不是人”,就可以鉴定大部分区块链项目是否靠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