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区块链3.0的展望:去中心化社群是鸡肋还是未来?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01-18 21:05:51

在当下的社会中,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有些词大家每天都在说,每天都在用,但你如果让人们不用搜索引擎,马上解释出来这个词大概是什么意思,他们多半会张口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大到世界格局,小到日常生活,几乎都是如此。比如说“共和国”一词,虽然全世界一大半的国家都冠名为为共和国,但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可能不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再比如说区块链行业所熟悉的“割韭菜”一词,很多投资者只要赔了钱就开始痛骂项目方或者是交易所在割自己的韭菜,但具体怎么才算割韭菜?他们也说不清,反正只要是我赔了钱,你就是在割我的韭菜。

当然了,在很多无伤大雅的场景下,一些词被不那么准确地使用,倒也没啥大碍,就像上文中所提到的“共和国”一词一样,现在全世界有很多的共和国并不符合孟德斯鸠所提出的现代共和主义,但由于大家彼此之间都差不多,所以基本上也就将错就错,不去较那个真。再如同“割韭菜”,由于这种说法主要也就是流行于坊间的投资者之间,而基本不会出现在正规的财经媒体上,因此对这种牢骚性质比较偏重的词语,也没有人会跳出来指证怎么才算是真正的“割韭菜”。毕竟法律上又没设定“割韭菜”罪。然而,也有一些词,你如果把它们“直把杭州作汴州”地来使用,却真的会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负面作用。在今天的文章中,笔者就向就将向大家介绍一个深为人们所误解,但却会对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将成为区块链3.0标杆的一个重要概念——区块链社区。

1、鸡肋的区块链社区:聊天室、董事会 or 韭菜奶头乐?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所了解,在区块链行业有一个隐秘的政治正确:那就是“区块链社区或是社群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观点被N多人每天都翻来覆去的重复,但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重要,以及区块链社区有没有成功的先例可循?他们多半说不出个所以然,而只能用什么“社区秉承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精神”这一类说词来进行搪塞。尽管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对这种说法一度存疑,但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之下,最后也投入到这股洪流中,一起高呼着“社区是区块链的灵魂”这类慷慨激昂的口号。

图:区块链的灵魂:大哥们你们别这样,我要不起

微信截图_20181209122526

那么,这些社区的拥趸者们所创立出来的组织,对区块链行业与项目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几个例子:

案例1:A社区曾是区块链行业知名度最高的社群之一,在年初区块链概念最热之时,汇集了包括经济、科技甚至娱乐行业在内的各路名流前来参与,而涉及的话题也极为广泛,从经济危机到区块链,再从金融应用到衣食住行,甚至夹杂着关于哲学、神学、革命等方面的讨论。一时间被行业人士奉为先驱圣地,哪怕是群内传出的只言片语甚至聊天截图,也能够如同病毒一般蔓延整个圈子,业内一时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向A社群学习”的风潮。不过随着后来比特币的价格逐渐下跌,以及一级市场的热度逐渐消散,A社群也逐渐陷入了沉寂当中。

案例2:B社区是由B项目的项目团队所主动发起的一个社群,由于创始团队相对比较理想主义,认为项目是从投资者社区那里募资的,所以权力理应属于社区成员,于是成立了类似于“董事会”的圆桌机制,邀请一些持币大户进入项目的决策层。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之后,项目团队很快发现:这些投资者们对于项目的推进与运营实际上并不擅长,有些简直堪称一窍不通,部分成员甚至还会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伤害项目的事情,例如在设置社区鼓励机制时,他们会要求增加激励的数量,然后回头就去薅羊毛。同时,随着市场进入寒冬,“董事会”圆桌由于专业程度不够,做出了多次错误的决策,导致了很大的损失,最后B团队不得以将这些大户们踢出项目决策层,结果引发了大户们的不满,公开怒斥B项目团队是“搞独裁”、“一言堂”。

案例3:C社区是由C项目的投资者们所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网络社群,由于C项目的参与团队阵容豪华,被普遍认为是2018年的明星项目,因此,充满期待的投资者们自发成立了社区公众号,不断为为项目摇旗呐喊。然而,随着后来B项目的币价在熊市的大背景下逐渐走低,而与此同时,项目团队在代币供应量的增发解锁等问题上又做出了一些争议性较强的决定,被社区成员们认为大大损伤了自身利益,最终与项目团队反目,其社区的微信公众号页面上,甚至开始倒戈发布“黑”C项目的文章,其态度转变之迅猛且彻底,不禁令人为之慨叹。

图:这样的所谓“社群”,对于区块链的行业及企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微信截图_20181209121821

无需多言,上面的三个例子,再明显不过地显示了一个现实:那就是现在的所谓区块链社区,对于行业也好、企业也罢,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鸡肋的存在。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些社区成立的本意,除了颇具现实主义的安抚投资者之外,还寄托了项目团队的一点理想主义——也就是成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但问题在于:这些人所搭建起来的这个社区,究竟是真的“去中心化”、还是人们想象中的“去中心化”?发起者真的了解“去中心化”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吗?抑或不过和“社区”一样,仅仅是另外一个每天都挂在嘴边、但实际上只有一个模糊轮廓的概念?在接下来的篇幅中,笔者就将向大家阐述“去中心化”的真正含义,因为不客气地说,如果搞不清什么叫“去中心化”,你就不可能搞清“社区”一词的真正概念,甚至往大了说,你将摸不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落地的大致路径。

2、欲了解社区之内核,须先了解去中心化的出现契机

提到去中心化,相信行业内的朋友都有着说不尽的观点,尤其是在去年年底,比特币的价格冲到高点之后,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笔者见到了N多去中心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即便是现在,数字货币市场进入熊市、区块链这个概念也广为人知之后,关于去中心化的讨论也依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且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有人说它是一种目的,例如曹寅就曾表示,能源区块链的存在就是要让包括电力在内的能源市场实现物理架构上的去中心化。也有人说它是一种手段,例如李笑来就认为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目的是要让数据不可篡改。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观点都不够准确,原因很简单,当我们说去中心化是手段或是目的的时候,都隐藏了一个大的前提,那就是“去中心化”是人们有意想要达成的一个目标,进而实现一个终极的目的(例如去中心化电力市场),或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所需要的手段(通过去中心化存储来实现数据不可篡改),简单地讲,想不想去中心化,是我们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但问题在于,去中心化其实并非是一项人们主观推动的趋势,而是互联网经济客观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换句话说,社会经济的去中心化趋势,是所有人在互联网经济下共同用脚投票的结果,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用那句小品台词来说就是:

图:“你想要它也来了,不想要它也来了,反正不管你想不想要,去中心化都带着诚意扑面而来了!”

微信截图_20181209095520

事实上,尽管很多人都不知道“去中心化”这个词的存在,但在现在的经济社会中,人们实际上都是在无形中用自己的行为来落实着“去中心化经济”这件事情,比如说,像Uber和Airbub这种C2C共享平台的存在,它的本质不就是在去以出租车公司和连锁酒店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吗?在这些平台上,每一个乘客、司机、房东很可能根本就没听过“去中心化”这个词(毕竟这些平台兴起的时候,“去中心化”并没有随着区块链而广为人知),而他们接入这些平台的初衷,也都只是为了省点钱或是赚点钱,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这个去中心化经济体系的参与者,并直接威胁到那些传统中心化服务供应商的利益。

从这点来看,现在网络上很多关于去中心化和区块链的讨论,有一个最大的硬伤,那就是人们把去中心化和区块链的因果关系搞错了:他们以为区块链是“去中心化”一词出现的源头,但实际上区块链是社会“去中心化发展”的一个产物。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意识到,包括手机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普及之后,现在这个高度互联网化的社会,其实就非常像一个大型的区块链网络——每一个互联网的用户都像是区块链的记账节点,从信息源头传出的信息,会迅速地传播、并分布式地记录存储在这些记账节点的脑海里。就如同《纸牌屋》中一位女记者所说的那句话一样:“When you are talking to one person,you are talking to thousand.”尤其是对于特别爱把“共识”、“信任”、“去中心化”挂在口头的币圈与链圈的从业人士来说,更是如此。

图:区块链与“去中心化”一词的关系:先有去中心化经济,后有区块链,而非相反

微信截图_20181209105442

3、此中心化非彼中心化:自下而上的执行≠自上而下的治理

人们对于“去中心化”这个词与区块链技术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直接导致他们对“去中心化”一词出现了致命的解读偏差。尽管随着中本聪的消失,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去追问他比特币白皮书中“去中心化”一词的确切含义,但无法否定的一点是,在比特币刚刚诞生的时候,它的商业模式其实特别像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一个去中心化应用——抖音。正如抖音中所有的人既是视频的观看者、也是生产者一样,在早期的比特币网络中,所有的节点既是比特币的接收者、也是生产者。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有点困惑。毕竟在他们看来,我手里的比特币钱包只能用来转账,怎么还能拿来挖矿呢?笔者给大家解释一下:在最早的时候,比特币网络上的所有节点都是具备挖矿功能的——虽然现在人们经常会把区块链网络上的节点分为记账节点和交易节点,但在比特币刚刚诞生之时,并没有纯粹的交易节点,它实际上是和“记账节点”这个角色相互重合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比特币钱包,都是内置在比特币的全节点客户端里,而全节点客户端是自带挖矿功能的,当然啦,想不想生产比特币(挖矿),完全看你的心情,就像你想不想用抖音给自己录视频完全是你的自愿一样。这也是笔者认为比特币“去中心化”一词的重要含义之一,它早期的货币生产是以C2C的去中心化体系来完成的,就如同抖音上的视频都是以C2C的形式生产出来的一样。

图:早期的比特币网络是一个C2C的货币产消体系,每个节点既能挖矿又能收款

微信截图_20181209111606

那么,大多数人的问题在哪呢?虽然他们在自己的履历中,已经很努力地把入圈的时间点给提前到了2013/2014年,但在理解比特币中心化的角度上,这个时间其实还不够早,因为当时的比特币网络已经出现了两个趋势:首先,随着比特币的全节点客户端越来越大,难以进行轻便的携带,大多数人放弃了比特币的生产权,而比特币社区也顺应了用户的要求,在剪掉全节点客户端中与自己交易记录无关的信息之后,制作出了没有挖矿功能的轻节点钱包、并广为传播。其次,GPU、FPGA、ASIC矿机的诞生,助力了矿场以及矿池这种矿业正规军的出现,使得比特币发行权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尤其是一些矿池巨头,只要三两联手,就能够掌控51%以上的算力。

这样一来,当很多人在2013/2014年进入到数字货币行业时,他们所接触到的比特币网络,实际上已经不像是C2C的抖音了,而更像是B2C的电视台,一方面,出现了大批没有内容生产意愿和能力的纯观众,另一方面,内容生产权集中到了若干个骨干团体手中,虽然还没有像80年代那样“全民只能看央视春晚”那么中心化,但也变成了央地各电视台争夺收视率的巨头并立格局。而当这种中心化的程度越过一个阈值的时候,就必然会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中心化巨头们将会联起手来,对行业实行共同的治理,比如制定一些行业标准、以及影响CORE团队的决策等,由此一来,大多数人对“去中心化”的理解,就自然而然地被引导到了另外一个人们十分熟悉的话题上:那就是在行业与企业的治理上,集权与分权的孰优孰劣。

图:现在的比特币网络是一个B2C的货币产消体系,大部分节点只有接收权,生产权集中到了巨头手中

微信截图_20181209112246

然而,正如抖音和电视台不属于一类服务供应模式一样,抖音式的“去中心化执行”与电视台式的“去中心化治理”虽然表面上都姓“去中心化”,但其实完全是两类事物。而绝大部分的人的问题偏偏就在于,他们把自下而上的自发执行,与自上而下的分权治理完全混淆了(必须承认,笔者也曾经有过这一段经历)。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让这个原本不能自洽的逻辑彻底混乱:假设某企业老总定下规矩,不允许员工在背后说他坏话,同时为了落实这一要求,他鼓励员工们彼此之间相互举报,只要有相关的证据就可以得到奖金。那你说这种管理模式是中心化的还是去中心化的?标准的答案是:从自下而上的执行来说,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执行模式,在奖金的吸引之下,员工们彼此之间形成了点对点的举报态势,即便老板不在,他们也都处在其他人的监督之中,而从自上而下的治理来说,它是一种中心化的治理模式,强化了企业老总在企业中的威望,使得其一言堂的管理得到了严格的延续。

4、脆弱的分权治理 VS 坚实的自发执行

从这点上来看,自上而下的行业或是企业分权治理,跟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事务执行之间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我们只要翻开历史就可以发现,自上而下的“分权治理”实际上是一个异常脆弱的体系,稍不注意就会形成所谓的中心化,用传统古典的术语讲就是行业垄断巨头、或是企业领导的一言堂。因为很多时候,你需要刻意地去维持并控制这个生态的实力均衡,避免一家独大的情形出现,就如同自然学家经常要小心翼翼地控制各类生物的数量,从而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一样。

举个区块链行业的例子:在矿机行业,比特大陆目前已经掌握了比特币矿机的绝大部分供应市场,以及包括莱特币、达世币、比原链在内的多种数字货币的矿机供应权,因此也饱受业内人士“中心化”之诟病。但是问题在于,这个结果本身很可能就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假设在2014年那场漫长的熊市中,比特大陆没有一家独大,而是烤猫、比特大陆、嘉楠耘智等四五家巨头鼎立。但问题在于,谁能保证这几家巨头在2018年的熊市中又不会倒下一两家呢?若是一次熊市不够,再来几次,那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矿机行业的格局仍然是会越来越中心化,最后变成只剩下一两个巨头的情形?

无数行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是绝对有可能的。因为无论是技术还是经济,它们本质上都存在周期,而只要是周期,能够成功活下来并渡过熊市的就必然是少数,否则就不叫寒冬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舆论斥责那个剩下来的幸存者是“中心化的垄断寡头”,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是你们其他的竞争者没能守住自己的市场份额,才给了幸存者太多的秩序真空,使得人家在攻城略地中一家独大,那如果人们不想坐视巨头的成型,又无力反抗它的扩张时要怎么办?答案是求助于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政策工具。这样一来,便出现了一个致命的悖论——人们一方面想要强行维持一个行业的去中心化格局,另一方面他们求助的对象居然是高度中心化的政府部门,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行为,可以说是逻辑高度不能自洽了。

图:在中国的能源电力行业,为了维持一个相对竞争的格局,防止一家独大,政府有关部门经常会不断地对企业进行合并拆分,可谓是“拆了再合,合了再拆,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千锤百炼”

微信截图_20181209114633

那么,在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也就是“自发执行”的过程中,一个去中心化的格局是否也是如此的脆弱呢?情况可能完全相反,在执行层面上,中心化的机构是非常脆弱的。或者准确地讲:在“分权治理”的层面上,利益个体之间分散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着中心化的引力的话,那么在执行层面上,利益主体之间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着解体的斥力。原因也非常简单,在有些垂直领域的执行层面,颗粒度比较大的服务供应者往往会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压力,而小的服务供应者反而非常容易异军突起。

我们以KOL领域为例。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现在是一个“KOL人设崩塌”的年代,而人设的崩塌,对于KOL的发展无疑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做强做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高流量必然会吸引来高关注,导致每个人言行中都会存在的槽点被无限放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KOL在市场中的关注度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遭遇瓶颈,很难再扩张下去。一方面在质量上众口难调,你很难说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观点,正所谓“有多少人爱你就有多少人恨你”,典型的例子就像咪蒙这样的自媒体意领,她的读者圈现在就被框限在了一个特定的人群之中,而一旦出了这个圈子,剩余的读者便不再买账;另一方面在数量上,中心化团队的作品产量绝对比不过去中心化的社群,比如现在各种传统文艺晚会,经常就会被人诟病“无新意”。

但是,实事求是的来说,能够导演一台晚会的导演,以及能够登堂入室表演的演员,可以说都不是等闲之辈,在1V1的情况下,他们的才华吊打任何一个吐槽他们的段子手,可以说都不费吹灰之力,然而悲剧在于:这些才华横溢的个体所面临的并不是和他们处于同一个量级的个人,而是由无数个个体所组成的网络社群,这样一来,这些个体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和无处不在的社群成员们进行竞争的,举个例子:一个喜剧天才每周可以创作出来一个段子(从笔者接触到的小品创作过程来看,这样的效率已经是很高了),一个段子手一个月能创作出一个段子,一个幽默的普通网民两三个月能原创出一个段子,但问题在于,喜剧天才所面临的网络社区里,有几十个段子手以及成百上千个网民,这样一个社群,每天都可以创作出来一个或是N个段子,那你就算是喜剧天才,怎么和人家竞争?所以我们看到,各大电视台的节日晚会,现在普遍被批还不如吐槽他们的言论好看,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你这个中心化团队就算输出能力再强,终究也有等待技能冷却的时间,到头来还是比不过对面永不停歇、且轮番开火的去中心化社群。

图:很多C2C服务的行业,即便是有中心化的趋势,这种势头也会由于各种原因受到遏制(舆论压力、服务难与众多C端供应商相抗衡),而遇到瓶颈

微信截图_20181209115158

5、尾声:分布式自发组织(DAO)或区块链3.0的真正产品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自上而下的“去中心化分权治理”社群,其实很可能只是寄托了人们所谓“区块链精神”的一种美好憧憬,事实上,它似乎从来就没有出现在过当代区块链的缔造者、也就是中本聪的词典里——我们不要忘了当BM建议中本聪修改共识机制时,他是怎么回复的——”If you don’t believe me or don’t get it, I don’t have time to try to convince you, sorry”。从这点来看,“分权治理”这种管理机制在过去并没有完全普及、现在也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的机制,至于未来在行业内能够覆盖到什么程度,也真的是一件很难说的事情。

图:基于分权的“分布式自治组织”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可能只是一个乌托邦

微信截图_20181209120148

相比之下,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自发执行”,其实更符合新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去中心化的服务提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客观趋势,而在这其中起到直接支撑作用的,并不是分布式存储这类去中心化的技术,而是由海量的个体所组成的去中心化社群。在区块链技术被提出之前,这些去中心化的社群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出行、住宿、视频、媒体等行业,在将传统的中心化放射式服务改造成了去中心化的点对点服务的同时,也向用户敞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他们享受到了更能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的服务。

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目前C2C的服务模式现在遇到了一个瓶颈,一方面,人们经常对中心化的服务感到不满,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投入到去中心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中去。这其中主要的痛点之一,就是服务的提供者无法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收益,要么是结算周期比较长,要么是收入无法覆盖成本,甚至干脆就是成本和收益倒挂。这样一来,人们参与到去中心化经济体系中的积极性便自然有所下降。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区块链+智能合约“的DAO(分布式自发社群),极有可能是区块链下一个能够为实体经济带来直接影响的产品(或是模式),用区块链行业熟悉的话语体系来说,就是区块链3.0。落实的原理其实不难理解:通过数字货币、来鼓励经济社会中的个体成为各种服务的提供者,进而繁荣C2C的去中心化经济体系,在智能合约的加持下,贡献者的资金结算周期可以被无限缩短,也就是在贡献的瞬间便获得收益,而具体获得的数量取决于贡献的程度,贡献越多,获得的也越多。这就是上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区块链这一技术主动走出数字世界、拥抱物理世界的主要方式。

严格来说,“DAO”一词并非新概念。但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由于人们对比特币“去中心化”一词的误解,DAO——也就是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通常被解释为“分布式自治组织”,也就是说,它本身便充满了一个暗示:那就是DAO所指的“分布式自治”,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自上而下的“分权治理”。于是,N多的团队在“项目社区自治”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三天两头就想把放权给他们所想像中的”社区“,结果动辄就被羊毛党薅得焦头烂额,不得不重新收权,到头来好处没捞到多少,反倒是惹出了一出又一出的泡沫剧,比如像上文中的B项目一样,给自己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的同时,也消耗了自己的声望与信任程度。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说明一点,很多人可能忽视了一件事:“autonomous”一词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也就是“自发的”,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将其重新翻译为“分布式自发组织”的原因,因为这个词其实更契合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通过自下而上的用户自发行动,来实现以服务供应者C端化为主的、去中心化的经济体系。需要指出,与区块链1.0就是溯源,区块链2.0就是金融这种极为单调的解决方案不同,区块链3.0的DAO相对来说更为多样化,虽然其宗旨就是服务提供的C2C化,但具体的可行性、执行的方法、以及服务提供者的颗粒度大小,都要根据具体的细分行业来具体分析,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几个例子中,每种行业的解决方案,都包含了明显的行业特色。

图:自下而上的“自发执行”DAO或许才是能让区块链植根发芽的区块链3.0

微信截图_20181209120545

至此,这个贯穿了区块链1.0、2.0和3.0的《区块链应用三部曲》就正式连载完毕了,在第一篇中,我们通过分析区块链1.0利用”不可篡改“特点的溯源,了解了当下区块链解决方案为何如此单调的原因;再到区块链2.0利用”智能合约“的金融,知晓了目前限制区块链技术落地的主要约束在哪里,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从产业经济线的角度,还是从数字技术线的角度,区块链技术在当下落地的所有可能性,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DAO(去中心化自发组织),可以说,它是在目前的诸多选项中,最接近区块链3.0的一种发展模式,然而笔者也清楚地意识到,作为一项基于区块链的、可能会颠覆现有中心化经济体系的商业模式,我很难在一篇文章里就介绍完所有关于DAO的内容,譬如:什么样的行业更适合以DAO的模式发展?DAO将如何改造实体经济甚至是货币秩序?出于这一点的考虑,笔者决定,在《应用三部曲》结束之后,针对DAO这一主题,继续开一个系列连载文章。不日将会与各位读者见面,是为《社区三部曲》,届时,有关”区块链+智能合约+DAO“的一系列细节,都将在其中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你可能感兴趣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