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信用卡“三巨头”—银联、Visa、万事达卡区块链战略一览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6-11-09 10:28:00

区块链支付

Visa曾说过:

2015年是支付行业最离不开区块链的一年。区块链再也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然)。近期新闻报道对区块链创造者的猜测,以及虚拟货币作为一种商品的规范化都预示着区块链已经变得越来越真实。

这段话真实描述了全球支付行业面临的改革境地,表明了该行业的主导者将来会遭到比特币和其底层技术——区块链等颠覆性创新的挑战。

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正面迎战的唯一方法就是采用区块链技术。

RBR的报告显示,以支付总额划分,2015年全球卡片支付市场由中国银联(UnionPay)、Visa和万事达卡(MasterCard)占主导,三者分别占了37%、32%和20%。2015年全球信用卡支付总额达到了22万亿美元,其中89%的交易都是出自这三家企业处理。该报告还强调了:

银联的支付业务仍以国内市场为主,境外消费比例不足1%。而Visa和万事达卡在境外消费金额分别占总金额的50%和31%。

下文将详细讲述这几家行业巨头的区块链战略,分析他们如何重塑传统商业模式,为其进一步发展全副武装。

中国银联

unionpay

中国银联和IBM在今年9月完成了一个试点项目。该项目采用区块链技术管理多个银行的忠诚度积分。客户通常会被银行卡提供的各种功能吸引,比如说消费积分奖励。然而,这些奖励或积分不能在不同银行间进行交易,因此,基本上没有多大用处。

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据IBM所说,“和中国银联的本次合作能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在多个银行进行积分交易并选取相应的奖励,每笔交易的时间不超过1分钟”。这种机制有助于保持消费者的热情,提高银行的品牌忠诚度,同时还能增加客户满意度。

Visa

visa

Visa近期宣布即将与Chain合作推出一项服务——Visa B2B Connect。这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基于Chain Core(企业级区块链架构),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快速、透明及安全的B2B(business-to-business)支付。

该平台由Visa进行日常管理,严格遵守行规。Visa计划在2017年开启这项服务,届时,采用该服务的银行即可代表其企业客户在这个实时交易系统中进行金额较大的跨境转账。

虽说这是Visa和Chain的首次合作,但双方还是比较有默契的。去年9月,Visa参与了Chain的B轮融资。当时,Chain从Visa、纳斯达克(Nasdaq)、花旗风投(Citi Ventures)、第一资本(Capital One)、Fiserv公司、Orange SA等金融巨头手中募得了3000万美元。

然而,Visa的努力不止于此。今年早些时候,Visa和区块链初创公司BLT发起了一个项目,旨在“使用BLT的跨境结算平台Interbit探索区块链结算系统如何能减少银行间境内外转账的摩擦”。小部分欧洲银行受邀参与了这一次测试,探索多币种在银行间的转账方式。

去年,Visa欧洲实验室(Visa Europe Collab)与分布式账簿解决方案供应商Epiphyte合作,研究区块链在主流金融市场业务(比如说跨境汇款)中的应用。

万事达卡

MasterCard

万事达卡对区块链的研究不亚于Visa,特别是其面向开发者的区块链API(区块链核心API+智能合约API)。万事达卡表示:

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我们的API在分布式账簿上进行交易,我们的区块链平台为价值的数字转换提供了新的商业机会。

万事达卡的区块链API将安全、延展性、智能合约作为其核心价值,能在开拓多个用例的前提下,减少整个金融流程的时间、成本及风险。

这并不是万事达卡在区块链行业的首次亮相。去年10月,巴里•希尔伯特(Barry Silbert)宣布数字货币集团(DCG)正式成立,而万事达卡则是其中一名投资人。DCG的子公司包括灰度投资(Grayscale Investments)、创世纪全球贸易(Genesis Global Trading)、比特币投资信托(GBTC)和CoinDesk。

万事达卡首席创新官加里•莱昂斯(Garry Lyon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与全球其它企业一样,我们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十分感兴趣,这也是我们投资DCG的主要原因。

巩固地位

随着其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比特币绝对有潜力颠覆整个信用卡和借记卡行业。比特币交易手续费极低,与信用卡和借记卡相比,其成本和费用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区块链技术能够彻底改革交易结算、信息技术和其他交易成本,让银联、Visa和万事达卡等企业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提高交易处理效率。总之,从这三家支付巨头的市场战略可以看出,区块链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选择了。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