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中国央行要发行一个什么样的数字货币—读《范一飞: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后推理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6-09-02 09:47:00

 

u=839466222,2043915761&fm=21&gp=0

第0章 引言

中国央行吵着闹着要搞数字货币已经有个把年头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昨天发表了一篇名为《范一飞: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下称《范》),看起来发行中国政府版的数字货币这个项目已经走到了开始确立非常准确的目标阶段了。

我读过这篇文章,发现和之前类似的文章相比,行文主要还是停留在一些概念化和畅想化的描述,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不过此文确实提供了一些可以推理央行版的数字货币是个什么东西的描述。

第1章 央行版的数字货币和人民币系统以及比特币之间的关系

自从央行行长周小川开始嚷嚷要搞央行版的数字货币后,从来没有哪篇报道给出了一个用于和现有人民币系统相区分的定义。前三个重量级人物央行行长周小川、央行司长王永红和央行司长盛松成都是使用了“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等等类似的概念,都是将数字货币前面加个一个主语“央行”。

以我们国家政府一贯的作风,做任何事件都是要一个名目的,但“央行数字货币”到现在为止其实还没有传出一个统一的名称,哪怕是项目名称。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事。

另外各个对数字货币有积极发言的政府高官都是拿“数字货币”贴上“央行”两字,而不是贴上“人民币”。这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因为政府不可能发行一套在中国公民使用层面上有别于现行人民币的货币,这套“央行数字货币”不应该强加给老百姓更多的概念,诸如“加密货币”、“公私钥”等等在现行人民币没有的概念是不应该要求老百姓掌握的。

《范》一文也明确提出对“央行数字货币”在使用层面上的概念问题,作者使用的是“法定数字货币”一词,以区分现有人民币系统。

《范》一文将“法定数字货币”和现在的人民币系统作了一个竞争和继承的关系定位,而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非主权货币做了一个竞争对立的关系定位。

《范》一文作者开篇就对法定数字货币”和比特币等非主权货币的竞争对立关系做了一个明确的表述:

作为中央银行,应基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促进金融创新、契合技术演进路径等因素综合考量,逐步实现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对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的有效监管。

作者这里讲的“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指的就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非主权货币。但作者并没有进一步指出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如何能对“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如何有效监管。我觉得作者也就是随便说说的。

另外作者在文章中间表述了“法定数字货币”和“现有人民币系统”的竞争继承关系

法定数字货币必然受到现有支付体系、信息技术的影响,但也需要与现有支付体系适当区分,以专注于自身服务领域,发挥其替代传统货币的功能。

以及下面的描述:

一是更容易在现有货币运行框架下让法定数字货币逐步取代纸币,而不颠覆现有货币发行流通体系;

作者心目中的“法定数字货币”是要和“现有人民币支付体系”有所区别,并且实现替代。我们先来关注如何区别,这是对普遍人影响最大的。

第2章 普遍人使用层面上“法定数字货币”和现行人民币有什么区别

《范》文中模糊说了“法定数字货币”是会综合以下两种货币表现形式:其一是“普通数字配上数字钱包”;其二是纯数字货币。文中表述如下:

如果只是普通数字配上数字钱包,还只是电子货币;如果是加密数字存储于数字钱包并运行在特定数字货币网络中,这才是纯数字货币。……以上两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以择优使用以满足不同需求。

所谓有的“普通数字配上数字钱包”就是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支付宝钱包类似了。这种支付方式是我们熟悉的。而纯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使用起来需要用户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既然《范》一文着重提到了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的优劣,并声称不同场景择优选择。就可以推测,如果央行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法定数字货币”,在用户使用层面上就不太可能脱离现在手机银行和支付宝支付等的操作习惯。这点普遍民众也不需要太多的学习成本。

数字货币的匿名性被《范》一文明确提出是“法定数字货币”需要抹掉的。鉴于数字货币可以非常容易实现每一笔交易都公开透明,如果央行成功推出并广泛推广“法定数字货币”后,我们的经济生活和资金流动对政府来说就是完全公开透明了,更重要的是企业行为更将受到严格的监管。

通过技术手段建立可控匿名机制,实现一定条件下的可追溯,以进一步增强法定数字货币安全性。

比特币是一种通缩货币,但采用类似技术的“法定数字货币”将继续拥有现在人民币一样的通胀属性。另外考虑到数字货币发行可以非常容易实行对终端用户的精准投放,当然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掌握整个“法定数字货币”系统的人可以精准实现对终端用户资金的冻结甚至是删除。这就使得政府在金融政策上拥有无上的控制权了。这一点《范》一文有说明的,但当然是美化过的:

但如何科学决定并调控数字货币发行量以确保币值稳定,应成为中央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最重要的考量。

所谓的“科学”调控,那就是因执政者而异了。

总的来说,从《范》一文中大概可以看出对普通百姓来说,“法定数字货币”应该不需要很高的学习成本;将会消灭现有的人民币系统的匿名属性;还要面对更复杂和灵活的金融工具;毫无疑问的是通胀还是免不了的。

第3章 现行商业银行使用层面上“法定数字货币”和现行人民币有什么区别

使用过比特币的人都清楚,比特币这套支付系统是点对点的,也就是用户和用户之间直接实现结算,这就像是我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不需要第三方协同。但电子化的人民币,诸如网银和支付宝,都是需要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来帮我们在中间做结算的。

央行使用数字货币技术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从技术上是可以实现彻底抹掉整个商业银行系统的。这在理论上是可实现的。但《范》一文明确说明了不会这么干。即使明知道这样干将极大地降低货币运行成本和极大提高运行效率。原文是这样说的:

原因很简单:一是更容易在现有货币运行框架下让法定数字货币逐步取代纸币,而不颠覆现有货币发行流通体系;二是可以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共同参与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适当分散风险,加快服务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

所以说对于商业银行,面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推出,并不是一件致命性的打击。但和现行的人民币系统相比,商业银行能做的事要少了很多。商业银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工作是对账结算,为了保证银行间的账本准确,每天银行都要查账对账,而到年底更是全国性的会计集中办公时间。但在数字货币面对,这些工作统统消失了。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比特币结算日,如果央行采用这样的技术,法定数字货币也不再需要对账了。

可惜的是《范》一文并没有提供商业银行将在“法定数字货币”体系里具体承担什么样的工作。肯定不会是矿工,估计这玩意不太可能需要挖矿。是钱包运营商吗?但至少在实现和纸币的兑换功能上,是需要商业银行的。另外《范》一文到是明确了商业银行有参与推广“法定数字货币”的工作:

二是可以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共同参与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

第4章 法定数字货币技术概貌

我们无法从《范》一文得到多少对于“法定数字货币”技术上的信息,虽然作者使用了一个章节来描述,但都是非常宏观的信息。

明确的是“法定数字货币”将会是采用中心化的策略。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包括协议开发、货币发行和货币网络的运行都将会采用中心化的策略。

法定数字货币不同于私人部门类数字货币:后者去中心化;而前者必须中心化或部分中心化,以保证效率和安全。

“法定数字货币”可能会是一个联盟链,联盟链意味着有多个实体能够对货币拥有记账的权力。就比如支付宝的记账权力肯定是支付宝公司一个人干的事,这就是私有“链”,当然支付宝不是“链”了,这里只是打比方。比特币是公有链,谁都可以参与记账,只要你愿意花钱买矿机就行。联盟链是说设立一个记账权准入制,央行可能会批准一些机构或某些政府部门来共同参与记账。但对标榜中心化的“法定数字货币”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搞不清楚《范》做这样的描述是为何:

例如,变扁平网络为层级架构,变公有链为联盟链,变竞争性记账为合作性记账,并让一些关键节点参与到记账体系中来。

更多的和我们切身相关的技术性问题文中都没有,诸如“法定数字货币”初始币如何发行,会是烧币制吗?按1:1和人民币单向兑换,并且成功兑换就将人民币销毁吗?交易时需要手续费吗?……

第5章 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法定数字货币

从文中来看,“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还处在非常非常初级阶段。什么时候我们真正能用上还是个未知数。作者在文中声称“人民银行的数字货币研发工作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但这个“新阶段”是干什么呢:

内容包括加强内外部交流与合作、设立专门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法定数字货币发行和流通体系、加快法定数字货币原型构建、深入研究并尝试应用法定数字货币涉及的各类信息技术等

其中包括“加快法定数字货币原型构建”,这说明连原型还没有呢,离开始写代码还远呢。

所以等吧,这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第6章 结束语

央行关注到比特币的优势,并且在抢在世界绝大多数政府之前宣布研发主权化的数字货币,这是相当激进的。

如果政府成功推出主权版的数字货币,则比特币可能是普通老百姓得于逃避经济活动彻底透明化的选择,这是一种保障自由的选择。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