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区块链+建筑业:城镇化机器的润滑油?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09-19 12:22:32

1、行业概述:上百个行业的大型协作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根据经济产业的现行分类,建筑业可以被分为四大块:一是房屋建筑业,二是专注于交通、水利、能源等设施前期主体施工的土木工程建筑业;三是专注于中期水、电、气等设施安装的建筑安装业;四是对成型的建筑进行处理的装修行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

建筑行业属于劳动、资源、资金的多重密集型行业,由于涉及到的领域较多,因此对于很多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筑领域往往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行业。统计显示,仅房屋建筑业,就可以拉动上百个甚至数百个子行业的发展。纵观十年之前不少受人青睐的职位,从建筑设计、土木工程、工程监理;再到园艺设计、泥工瓦工、房产销售,都与建筑行业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所以在现实中,很多人会将衡量经济周期的库兹涅兹周期直接与建筑业周期划等号,但也正是因为建筑行业牵扯的利益主体过多,且有不少环节多年来都未能形成品牌效应,因此内部存在着较高的协调与信任成本。

具体来看建筑行业的产业链。在宏观层面上,建筑行业的产业链相对比较简单,其核心利益主体一般为项目业主,收益为通过出售/出租建筑物所获得的费用,付出的成本则覆盖工程主体的整个生命周期:在工程前期,需要购买土地、设计图纸,而在工程中期,需要雇佣建筑队来进行施工、对项目进程进行管理,而在工程后期,可能还会需要进行对外销售。

而从微观上看,很多大的环节内部又会存在小环节,各种各样的协作摩擦就是出现在这些大大小小的环节之间,为区块链的植入营造了可乘之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对各种协作摩擦做一一介绍,仅挑选两个对建筑质量影响权重较大的因素,对其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微信截图_20190505142607

2、成本侧:被隐藏的巨大协作摩擦

正如前文所述,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行业痛点,为其内部过高的协调成本。由于众多利益主体的加入、外加技术的渗透程度较低,建筑行业协作网络的复杂性远超一般商品与服务交易。很容易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较高的协作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工程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与图纸上不一致的情况,往往是要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有可能被监理所察觉,进而推倒重来。譬如某一建筑在设计之初,采取了较为别致的样式,不料施工达到一定进度后才发现,这种建筑样式在现有的材料条件下存在安全隐患,结果不得不重新打回到设计院处重新规划,牵扯利益主体甚多,各方苦不堪言。

面对这种情况,自21世纪起,建筑行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给出了一个名为BIM的解决几个方案。该方案全称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化”,背后技术原理不难理解:传统的建筑设计图纸都是以2D的平面形式呈现,而BIM则是以3D的形式呈现建筑模型,如果辅以时间轴,还能够以4D的形式来呈现建筑的动态建造过程。

其最早出现于建筑设计环节,由于能够更为精准地呈现出建筑的状态,因此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目前BIM技术开始从逐渐从设计环节,渗透到项目的规划、施工、运维乃至整条产业链。除了可以让设计团队提高设计质量之外,其还可以让造价团队去统计材料成本,施工团队去模拟施工过程等,由于这种全面的渗透,当下的BIM应用模式也被业内称为“BIM2.0时代”。

从理论上讲,如果BIM技术能够融入到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包括设计院、监理、业主在内的多个利益主体都将能够更为全面立体地了解到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而有效提升系统的效率。相关信息显示,将BIM技术应用到工程建设中,能够使得工程进度达到10%的效率提升,极大的减少工程返工,并且明显改善工程质量的管理能力。比如说被称为“北京第一高楼”的中国尊大楼,正是因为采用了BIM进行项目管理,才在工程量大、工期紧、工程形式复杂、场地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既节约了成本,又实现了业内较快的建造速度。

但是,由于一系列实际原因,目前BIM在业内的推广并不是很顺利。正如我们在《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一文中所提到的,和所有的数字化技术一样,BIM的推广也面临着两个瓶颈,其中之一就是信任问题——目前,绝大部分的建筑图纸都由设计院方面提供,但是,由于考虑到提供过于详细的资料可能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因此设计院方面对图纸的提供可谓是慎之又慎,比如在使用2D图纸时,不少单位都仅仅提供纸质版而非电子版,即便提供电子版,也是那种无法编辑修改的格式。

然而,BIM在建筑全产业链中所存在的价值,就是要协调各个利益团体主动在模型上添加更多的数据,比如设计团队主动在材料上添加设备参数,造价团队主动添加损耗量,施工团队主动添加材料的来源等,从而使得上下游能够更好的利用BIM,如果不能协同各方在图纸模型上进行编辑,那么BIM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

图:相比传统的2D图纸,BIM模型拥有较大的优势

微信截图_20190505143748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可以考虑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BIM中。通过将BIM模型的使用和修改记录、责任风险条款、知识产权归属信息部署在区块链上,如此一来,便可以在缺乏权威行业第三方中介的情况下,为建筑模型确权、同时了解到信息修改的来源,除此之外,还可以辅以其他加密技术,对复制图纸模型的请求予以拒绝,避免信息剽窃的情况出现。如此,才有机会让设计院方面对其他利益主体产生信任,最终同意发布可修改的BIM建筑模型。

但是,由于一系列原因,在除了信任之外,BIM的落地还面临着信道方面的诸多制约,也就是业内俗称的建筑信息化。个中干扰多种多样,在主观态度上,有着建筑行业较为保守、相关人员学习意愿不强等原因,而在客观条件上,BIM软件市场尚不成熟规范、行业标准不统一、以及传统项目的管理模式不兼容等因素,也阻碍了BIM的落地。从这种情况来看,BIM在信道方面的条件并不是某一个点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层面上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目前中国的建筑行业比其他国家相比,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早期,只有行业成熟之后、相关的问题才有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的可能。

3、收益侧:价值链流转中的质量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建筑行业在运行过程中付出了较为高昂的协调成本,但很多时候,工程的质量却并没有随之提高,在相关技术已经较为成熟的当下,这种质量上的瓶颈显然不能归因于客观因素,事实上,目前一些建筑质量的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也就是建筑工程的分包环节。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由于建筑行业涉及到的协作方比较多,仅凭单个企业难以完成所有任务,因此中标企业经常将一些工作外包,这也是非常符合社会分工原理的——比如一些大型工程项目的高资质中标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而资质级别较低的企业则拥有整合机械设备和劳务资源的优势。但是,工程的外包并不是无限制的,按照《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的规定,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中,主体部分不能分包,必须由中标企业亲自操作,而其他部分如果要进行分包,需经过业主的同意。然而在现实中,某些拥有较高资质的企业为了提高产值,经常会在经过一番包装之后,将中标项目的主体工程、甚至是全部工程都进行分包(俗称“大包”),既使得自己坐享其成、又不违反现行的政策。

【注】转包是指承包人在承包工程后,又将其承包的工程建设任务转让给第三人,转让人退出现场承包关系,受让人成为承包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的行为。

但是,尽管这种经过包装的大包转包行为可能与现行规则并不出现字面上的冲突,却无可避免地会造成建筑质量的下降。首先,在技术层面上,转包容易使不具有相应资质的承包者进行工程建设,最终造成工程质量低下、建设市场混乱,这也是为什么行政法规对其令行禁止的原因。其次,在利益层面上,在转包或大包的这个过程中,由于中标企业并不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因此它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变相的信息中介,从中以管理费之名收取中介费。如此一来,某些已经是低价中标的、没有多大利润的项目,落到施工方手里时,收益则变得更低,尤其是在现在工地倡导绿色、环保、文明施工等标准化的背景下,分包商的成本比以前更是大幅增加。为了保证利润空间,分包商便会使用低价劣质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而上述行为的最终结果,最终就反映在了建筑的质量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行业就有必要使用区块链技术来对相关行为进行约束,而具体做法则是在工程招标的环节运用区块链的技术,使得招标过程可以在信息极难被篡改的平台被记录和监督,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和灰色利益的边角。例如,业内可以考虑建立区块链资金管理平台,将公司的各项劳务合同、银行往来账务、工资发放情况全都上传到区块链系统中。考虑到有不少建筑企业资金流高度依赖业主甲方的工程款,因此通过相关交易记录和资金的流向,可以让有许可权的利益主体清楚的看到,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有无大包甚至转包的行为。

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某些建筑工程出现大包甚至转包的现象、固然与一些从业人员主观上盲目追求利益、不遵守行业规则有关,但考虑到此种现象并非个别行为,因此从客观上讲,建筑行业的环境也要对此承担一部分责任,具体来看:在“业主-中标企业-分包企业”的价值链中,两个中间环节都有可能会压缩分包企业的所有利益,进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首先,在“业主-中标企业”一环,某些业主报价过低、以竞标企业的价格战,使得项目的中标价格就不是很高,市场盘子有限;其次,在“中标企业-分包企业”一环,某些高资质的中标企业在看到较低的中标价格之后,认为很难从中获利,因此改变了盈利模式,从工程方转变成中介方,将施工所获得的“辛苦钱”变成旱涝保收的“信息撮合费”,进一步压缩了施工团队的利益所得。

所以,如果想要改变目前建筑行业的大包乱象,区块链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技术支持,但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改善行业环境入手,在“业主-中标企业-分包企业”的价值链中,剔除掉那些可能会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业,同时再辅以区块链技术,摒除一些主观作恶的可能性,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现象的出现,从这一点来看,区块链对于建筑施工环节的改善,与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区块链+采矿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完善规则为主,信息上链为辅。

4、行业总结:信道不力,独木难支

由于信道的因素(相关基础设施不成熟、行业规则未建立),在目前的建筑行业中,区块链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考虑到这一传统领域对技术的适应性不强,因此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很难在中国建筑行业看到区块链技术的出落地。然而,如果刨除信道的因素,建筑行业其实是区块链技术一个比较理想的落地领域,这个行业目前没有太多有品牌效应的服务供应商、也缺乏一个高威望的信任中介,恰恰适合区块链这种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 而这样的行业,在经济社会中还有很多。毕竟,各种基础设施十分完备的细分赛道终究是少数,而存在着大片权威真空的行业才是目前经济的主流。


区块链在各个行业如何落地?有哪些具体应用?2019全球区块链(杭州)高峰论坛带你跑进商用时代,看区块链如何附能实体经济。倒计时10天,现在购票立减200,点击购票:http://t.cn/EJSwdEj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