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运气和实力加持,Taraxa如何为区块链+物联网代言?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10-10 16:01:18

区块链+供应链、医疗、游戏、物联网……区块链+一切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自黑的一个槽点。但在吐槽区块链+的同时,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认真去研究过其中的应用呢?

20191010100001

今天的巴比特创业+带大家认识一个区块链+物联网(IoT)的公链Taraxa。Taraxa的联合创始人浦志淳(Steven Pu)是一个耿直的区块链创业者,他告诉我们:

“Taraxa是一个服务于IoT设备的公链,能够让IoT的设备更加可信,更加高度的自动化。”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的。而且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一样,都处于早期阶段,Taraxa为什么选择结合物联网?是否已经实现应用落地?团队又有什么特点?一切都要从Steven自身的经历开始说起。

三次被安利区块链,为什么首选物联网应用?

第一次给Steven安利比特币的人,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他就是前BTCC创始人李启元(Bobby Lee)。Bobby是Steven的学长,在2013年创立BTCC的同时就建议他买比特币。Steven还记得当时的币价大概只有5块钱,但因为自己没看懂比特币,最后不了了之了。

到了2015年,另一个同学建议Steven去研究区块链,他还在线下活动中和Vitalik聊过几次,但当时大家都在聊联盟链和私链,Steven认为和企业软件没什么差别。

2017年,Steven被告知公链的价值。由于他有过一些和跨国企业打交道的经历,因而意识到去中心化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家公司越做越大,需要协调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多,涉及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效率问题。Steven说:

“2017年的时候接触到区块链,我就知道去中心化实际上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在往一个非常不好的地方发展,而且只会越来越差,我觉得去中心化很重要。”
那么为什么要做物联网应用呢?除了学硬件出身且做过物联网相关的创业以外,Steven说,因为机器的世界里没有信任机制,这就是区块链需要发挥作用的地方。

但Steven认为,机器对机器经济(machine to machine economy)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区块链在物联网领域也并非用于实时交易。

“我不认为区块链是用来做实时交易的东西,因为区块链本身是一个很慢的技术,在工程里面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你不能兼具去中心化和速度,这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认为去中心化系统有可能最多是做个辅助。”
他说,未来机器和机器之间的交易更有可能是在链下进行的,然后将签名后的交易放到链上。因此,区块链的用处是监督中心化的系统,作为事后的审计和解决纠纷的凭证。

Taraxa并非第一个做互联网应用的区块链初创公司,它的优势又在哪里呢?Steven给了一个很“简单”的答案:

“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链管用,就是这么简单。”
另外,物联网生态也离不开匿名性。机器不存在身份的概念,唯一能证明其身份是生产商,但出于隐私考虑,机器的持有者可能并不想公开自己的信息。那么就需要一个认证的过程,让生产商证明某台机器的身份,但同时不会公开其他信息。(听起来和零知识证明很相似,可以戳这里回顾近期巴比特对Bulletproofs作者的采访。)这些机器的身份可以上链,进行定期的更新,防止造假。

共识机制面面观

Taraxa采用 Block DAG 的数据结构来实现横向并行处理(即节点之间的并行分工),speculative concurrency 来实现纵向并行处理(即智能合约的并行处理),并且为物联网设备专门设计了轻节点,大大降低了对于全节点依赖,另外还发明了一套链上技术参数可以自动进化的算法机制。Taraxa的共识机制解决了几个行业内的难题。

  1. 通过优化 Block DAG 数据结构,得到了一个包容的、公平的方法来提高整体网络的吞吐能力,并且完全没有牺牲安全性和去中心化。
  2. 对于 DAG 所碰到的区块顺序排列(ordering)和区块内容重叠的问题做出了突破性的技术创新。
  3. 通过一套快速的、VRF-驱动的PBFT投票过程为智能合约提供了一个真正的最终化(finalization)的信号。
Steven告诉我们,共识机制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最基础的共识,判断交易是否有效。而这其中又可分为两种类型:implicit consensus和explicit consensus。前者指的是没有投票的默认过程,例如比特币;后者指的是通过投票来检验交易有效性的过程。

第二个部分在于顺序(ordering)。不同的交易顺序决定了完全不同的交易结果,确定交易顺序能解决双花问题。

第三个是确认(finalization)。Taraxa通过投票的形式来最终确认交易,而比特币和以太坊实际上没有finalization这一步,通常需要等待几个区块才能知道交易是否确认。

应用案例:区块链+物联网应该怎么用?

Taraxa的应用基本上都集中在日本,Steven分享了其中几个案例。

1. 游戏机租赁。分布在商场里的游戏机商业模式很简单,通过记录机器使用的记录来进行分成(游戏机所有者和租赁者之间)。如何来判断使用记录的真实性呢?答案就是在机器上装无线传感器,把收集到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同时也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签名,把hash放到区块链,从而确保数据来源的准确性,防止数据被篡改。

2. 去中心化的数据交易平台。日本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大企业做数据银行,因为数据和隐私在全球已经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领域,未来这方面的商业模式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Taraxa的合作伙伴希望能有一个储备方案来随时应对一切变化。

3. 智能停车。停车场管理行业非常分散,经营者之间的信息并不互通,这就影响了车位的使用效率。通过去中心化的系统来共享传感器数据,就能知道某个车位有没有人在使用,这样就能实现资产使用率的最大化。

4. 基础设施项目。这个合作方找到Taraxa,说自己希望在印尼做一个水电厂,在找日本的银行贷款时遇到了问题,因为银行无法确认其提供的信息以及数据的真实性。与上述应用类似,在水电厂等基础设施所在场地装上传感器,上传由区块链锚定的数据,就能解决这一问题。

团队生存指南:靠实力也靠运气

要做好区块链+物联网应用,Taraxa团队要有什么配置?Steven告诉我们,他们的团队有几个特点。第一,创始成员都是硬件工程师出身,了解硬件的“憋屈之处”,因此能帮助这个行业减少摩擦。第二,Taraxa团队成员同时擅长深度学术思考,并且具有超强执行力。另外,由于早前与大型企业打交道的经验,Steven不仅对技术,对商业也有一定的了解。

“我觉得现在在市场上具备非常敏锐的商业嗅觉,再加上技术能力的团队非常少,要么就是完全忽悠的,纯商业的,这都不是什么正经商业的,要么就是纯技术的,好像两个有很好的结合,相对比较少。”
Steven说,他谈项目的经验就是,见到客户第一句话坚决不提区块链,“你进去第一句话跟客户千万别讲区块链,你讲区块链生意就砸了,第一句话就讲偏了,有可能你跟他聊三个小时,他没听懂,后面再也不理你。”因为在他看来,区块链对于主流行业而言仍然只是一个新词,而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客户的痛点。

Taraxa去年经历了两轮融资,Steven直言还能活很久。这是否意味着一个高配的初创公司要有资金、有可行的商业机制还有一个专业的团队?

“还要走运,有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跟你说这句话,但运气是一个创业团队成功的最大的决定因素。这个运气可以来自于很多方面,比如时机就很重要。”
运气和实力同样重要,Steven用他总结的创业指南结束了我们的对话。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