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区块链新闻 > 正文

为千万志愿者发声,志愿汇闯进“区块链+志愿服务”大门

来源: 互联网时间:2019-01-14 09:34:13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一种新的信任机制逐渐建立,人类社会传递价值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公益慈善,作为最需要信任的行业之一,也在逐步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行业透明度和公信力。

2019年1月12日,志愿汇与everiToken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杭州举行。志愿汇利用everiToken公链的技术,解决“互联网+志愿服务”的痛点,并在全国率先构建区块链志愿服务工作的应用场景。everiToken也是巴比特避冬行动中,唯一一个以通证经济为中心的公链项目。

互联网+志愿服务

中国志愿活动的兴起,缘自政府自上而下的倡导和推动,并伴随城市社区建设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发展起来。

1963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学雷锋”活动可以说是我国建国初期最具有志愿服务色彩的行动。直至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采用国际社会对公益活动的通用表述——“志愿服务”。

u=1063006279,2738905042&fm=26&gp=0

在经历义工运动、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行动、北京奥运/汶川大地震灾后志愿服务后,我国各类志愿服务需求不断扩大。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志愿服务”的理念,催生了一批为志愿服务提供信息服务的互联网信息平台。

“志愿中国”是在共青团中央指导下的中国注册志愿者信息系统,是共青团中央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先导工程。“志愿汇”是“志愿中国”的移动端/APP,记录了志愿者的活动记录、服务时长、公益积分等信息,并将这些数据与政府部门共享,以作为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

对志愿者而言,除了奉献自己的爱心、为社会做贡献之外,参与志愿服务还能获得平台和政府的奖励。志愿汇平台为志愿者提供了免费志愿保险和益积分等权益,政府则为志愿者提供某些方面的社会福利。

当然,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由于服务时长是作为评价志愿服务效果的唯一标准,因此服务时长数据在记录和存储的过程中,都有可能被篡改。

痛点1:记录过程

如何确定是志愿者本人参加的志愿服务?如何精准地记录服务的时长?
痛点2:存储过程
由于服务时长数据是由志愿者、活动主办方发布并记录县、市、省等志愿服务相关管理部门部门也拥有核准权,假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未经核实的查、删、减、改志愿服务时长,那么如何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呢?
对于第一个痛点,目前已有定点刷卡、“电子围栏”和人脸识别等技术,保证志愿服务时长的准确记录。
注:“电子围栏”技术,通俗来说,就是志愿服务管理者将密码告诉志愿者,学生使用这个密码在APP上签到或签退,一定区域范围内都有效。相当于设置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围栏”。
对于第二个痛点,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恰好与之契合。

区块链+志愿服务

2018年9月3日,民政部印发《“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行动方案》,其中指出:

“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公益捐赠、善款追踪、透明管理等方面的运用,构建防篡改的慈善组织信息查询体系,增强信息发布与搜索服务的权威性、透明度与公众信任度。”
在此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在公益慈善领域的应用刻不容缓。本次everiToken携手志愿汇,闯进了“区块链+志愿服务”的大门,为志愿服务数据的真实性、透明性、不可随意篡改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实际上,双方的合作并非偶然。志愿汇平台拥有注册志愿者超7100余万人,入驻公益组织超43万个,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如何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实现信息溯源是个问题

另外,与其他志愿服务平台不同,志愿汇推出了以益积分为核心的积分系统,志愿者可使用益积分兑换指定商品,如何丰富线下积分的支付场景也是个问题

近几年兴起的区块链技术为志愿汇打开了一扇天窗,区块链使志愿者的海量信息变得公开透明、可追溯,形成志愿服务的“明白账”,也让信用信息系统更“可信”,这就解决了信息溯源的问题。

但随之而来的,是区块链类型的选择:私有链、联盟链,还是公有链?由于志愿服务是面向C端,因此联盟链是不可行的;由于志愿者上传的是个人ID,非真实姓名,考虑到隐私安全,私有链暂时不可行。

在对比多家公链后,志愿汇平台率先采用更为灵活的everiToken解决方案

everiToken是武汉大学蔡恒进教授发起,于2018年2月组建创始团队,蔡恒进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罗骁为CEO、陈柏臻任COO,CPO与CTO分别由希冀与王昊担任。

这条完全由国内团队打造的公链,原创了“Token-Based”事务模型、安全合约和全球通证验证及支付标准协议everiPay,旨在成为通证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

除了能达到1万+的TPS之外,everiToken的灵活性体现在其原创的安全合约(Safe Contract)和everiPay协议

1.安全合约(Safe Contract)

传统的智能合约通过代码合约,实现对志愿服务评估的直接控制,根据程序设定的条件进行评估激励。

但是,志愿服务是个动态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计算规则是迭代变动的。比如今天新增了人脸识别的数据,那么智能合约就无法接受这个数据。

everiToken摒弃了智能合约思想,主张安全合约,即共用同一合约。合约虽公开透明,但除everiToken的社区开发团队之外不可修改。

和志愿汇平台合作后,经志愿者授权,志愿服务的数据可以直接在区块链上浏览器上查询,无需理解和学习智能合约和开发技术。

2.everiPay协议

基于everiToken的everiPay,是一个去中心化积分支付协议,可做到秒级支付链上积分(益积分),极大地提升了其安全性和流动性。使用everiPay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软硬件设备,其次它支持包括二维码、NFC、蓝牙在内的多种支付方式。

另外,结合everiPass技术和物联网,志愿者可用手机动态二维码证明自己的志愿者身份,使用益积分乘坐地铁、进入景区闸门、进入机场贵宾室等。

everiToken联合创始人兼CEO罗骁表示,目前,志愿者都可以使用益积分,在近百个结合everiPass的无人售卖机中购买相关实物。不久之后基于everiPay的区块链支付即将打通。

微信图片_20190113004238_看图王_看图王

志愿汇将基于everiToken的区块链技术,打造以益积分为基础的公益补贴支付系统。在个人授权的前提下,将志愿者的服务记录变成益积分形式的交易凭证。

政府、企业、基金会都可以通过平台设定的地理区域和商户,向志愿者提供益积分作为激励,益积分将从志愿者账户转移到结算系统中。在固定期限内,结算系统根据每个商户的益积分数量,来和政府或资助方进行法币结算。

志愿汇创始人王跃军表示,基于everiToken的整套系统,可为政府和资助方等具有访问权限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审计跟踪的功能,为广泛应用于各类扶贫及政府、基金会的补贴项目打下基础。

他还指出,之后将继续和包括政府部门、征信系统、合作银行、保险公司等伙伴合作,打造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权益通兑系统,促进爱心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和互换,将志愿服务从B2C推广到C2C,从而构建一个人人互助的公益爱心生态。

免责声明:

1.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互联网,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

你可能感兴趣

    error